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曾国藩传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13

曾国藩传读后感九篇。

以下是中学范文网为您整理的一系列与“曾国藩传读后感”有关的内容,阅读作品后,心中被触动,从心底鼓起了勇气。这时就有必须要写读后感了,你动笔写过作品的读后感吗?愿通过本文您能够得到有益的信息和技巧!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

今天终于看完了度阴山写的《曾国藩传》,初次了解曾国藩这个人,是无意间看了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的一期节目,提到了他,当时说了曾国藩儿时背书,小偷入门偷盗的故事,这么笨的人后来成为了半个圣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勾起了我对他的兴趣。

于是开始关注他,但迟迟没有行动。在团委实习时,借了一本讲他传记的书,但是你看几页因为要去团省委实习就还了。再后来去支教,在初二的历史教科书上“太平天国”、“洋务运动”都提到了他,我觉得他真的很厉害,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刚好那段时间超爱看书。所以后来下定决心花了100多大洋买了《曾国藩全集》,看了几页又停下来了…因为全是半古文看起太烧脑了…再到后来买了kindle,下载了度阴山写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不记得从哪天开始看的,反正到今天终于看完了,也算是系统的了解了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了。其实,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生活里到处都是他…

看完全书,他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他有他的缺点,但是很真实。曾国藩天资笨拙,但是为人正直、信念坚定,运气也不错。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他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和他很像,但是他遇到的挫折比我要多。他考试考了八、九次才考上,甚至连秀才都算不上,但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是曾国藩从政生涯的起点。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并不招人喜欢,因为为人处世过于刻板。

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应该是他的父亲过世,应清政府的邀请,再次重新出山,组建了湘军,后来成为灭掉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他这次出山之后,大改自己以前的脾气,坚定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信念,严格的要求自己,后来还提拔了左宗棠、李鸿章。经过长达14年的斗争,终于灭掉太平天国。但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慈禧也担心他会造反,然而此时曾国藩却信用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淡泊的话进行回应以及表示他作为儒家学派的忠心,随后弃武从文,解散湘军。

曾国藩一生的辉煌就是组建了湘军,最大的遗憾就是解散湘军。当时曾国藩为了自保,解散湘军,谁料到之后还有捻军、天津教案…他的晚年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他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是他的一生将诚字贯彻到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是做到了的。“不信书,只信命”,也许是他晚年的哀叹吧…

有人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读完全书,我觉得曾国藩官场成功有四点:一是贵人相助、二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三是识大局懂得功成身退、四是会带人无论是家人还是士兵。“树大招风”,是我从他和慈禧、咸丰的相处中看到的,权利和利益的冲突…

这本书值得学习的很多,我们不曾身居高位,也没有涉及权贵。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曾国藩一样,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坚持坚持再坚持,养成好的习惯、修身、克己、齐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2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他很有创新精神。他购买外国仪器设备,聘请外国专家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未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障碍,达到自强不息的目的,也为探索救亡之路提供了经验,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

那种无法控制的欲望,只有曾国藩这样勇敢的人才能获得。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对于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就是维护阶级利益。

曾国藩所得道德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国王、臣民、父子的仁义道德。

纵观曾国藩一生,我认为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智慧、毅力、严谨、忠诚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3

虎门卖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抗日史上的新篇章,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近代。此时,清朝由乾嘉盛世向衰落、衰落、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转变。但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核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了众人瞩目的影响,曾国藩由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抹上了重重的一笔。怀着一颗对曾国藩钦佩的心,我读了《曾国藩传》。

一本《曾国藩传》,论述了曾国藩生平功过是非,**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科学、实事求是地总结和评价曾国藩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功用。

曾国藩,字子城,字伯函,名涤生。他从湖南双峰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赶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组建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直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侯的第一人。

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读过《曾国藩传》后,我更加的钦佩他了,他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人物。他是清朝至近代许多人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最应当值得我们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他不怕苦不怕累。曾国藩从小就“一心只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门楣。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关。

他家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曾子的后人,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那些不会读书的人将从事农业以养家糊口。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会被父亲摇醒,闭着眼睛背书;晚上就由爷爷陪着挑灯夜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

洗涤自己、重获新生;还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

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反观这个社会,大家连一点系统的知识都没有,对知识的缺乏程度越来越深,一有问题就去“百度”。因此,曾国藩那种“以拥有渊博知识为荣”的价值观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的身上亮点很多,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对他进行学习: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疆场竞斗之计、处事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决。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深厚。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能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美”;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现在,违反学术规范的现象猖獗,一稿多发、抄袭、伪造数据这类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以**方式评价人才,全民参与学术文化活动。它造成了虚假的学术繁荣和泡沫,真正的学术研究也越来越远。

尤其是学术界的剽窃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学生到大学教授都有剽窃行为。原来大学的严谨治学态度没有啦,只是靠抄袭蒙混过关,长此以往我国又怎么会出现一代又一代的学术大师,又拿什么来拯救我国的学术界呢?

我们不妨向曾国藩学习,学习他严谨认真的态度,对知识的深入探索和追求。第一,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认真细致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曾国藩之子的成功是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办家庭、教孩子要注意以下十件事:

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成功的,最好的儿子,能让父母放松;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近几年来,许多孩子在家中已经上升到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所谓的“富二代”问题也变得愈演愈烈,“啃老族”问题在中国也不是提了一年,有的人甚至称“21世纪的青年是扶不起的阿斗”。相信这种说法的出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社会发展、家庭教育、孩子自身发展方面一定出现了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少走弯路。

在笔者看来,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那将是人们向曾国藩学习的有效途径。

为了让新世纪的花朵早一点成熟绽放出最美丽的色彩,为了让西方毒害中国青年的诡计不能得逞,为了让孩子们能早些自立自强成为时代所需人才,作为社会是不是应该为孩子们多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和进行实践的场所;家庭是不是更应该再教育子女方面少一些“溺爱”的成分,多在助他们早日自立自强上下工夫;孩子们自己是不是更需要好好的抓住和把握每一次可以锻炼的机会,争做时代的圣贤之士。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修湘军起家,以文人治国。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队**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

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在曾国藩的军事思想中,最丰富、最值得学习的是他的战略战术。

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因为湘军属于团训,相当于民兵,又没有军费,曾国藩克服了许多困难,集资建军。

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

这是非常值得钦佩的。将军的廉洁勇敢和湘军的严明纪律,是他们英勇善战的重要原因,也使湘军威风凛凛。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无论何时,他都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他决心报效祖国,拯救清朝。虽然清朝最终灭亡了,但他却将一生献给了清朝。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他在管理湘军的过程中,坚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军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搞特殊,一视同仁,在湘军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态度,这将使我们在未来的管理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

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

身居**,“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

“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了12条格言,基本概括了他的交友之道。

一个人如果不明白处世之学,就会被人际关系折磨得七零八落,身心疲惫。

曾国藩在处世之学方面可谓深厚,他能观察人际之间的玄奥和复杂,能明察人际之间的是非与裂变,所以他能及早地游刃于其中,尽量不让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惹出一大堆闲话。我从曾国藩的生活方式中学到的最大的东西就是谦虚。谦卑是内在的,不是我说出来就可以做到的。现在,人们太浮躁,太张扬,太暴露。

但是,这样的做法极易招来别人的眼红和不满,最后可能会被人家陷害。因此,我们应该开始学习曾国藩的谦虚生活方式。内心要有谦虚的态度,不要过于显露自己,这样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啦!

交友,是人必然的情感需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即反映其什么样的层次格调,交友必须端正价值取向。

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信任,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做到不请自来。同时,我们更应该懂得:朋友交往必须坚持原则,那种不分是非的江湖义气,不讲好歹的曲意迁就,决不是健康的交往和友谊。

因此,我们要慎重交友。这将对我们未来的生活更有帮助和益处。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12项修养:尊重、静坐、早起、学习不

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

同时,我也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日常进展,严厉批评自己,剖析自己。“天天写日记解剖自己”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

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他不仅以知识闻名,而且以正直闻名。连他的政治对手,在咸丰帝登基后,肃清他恩师穆章阿结党时,都帮他说话,说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

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至三十七岁官至二品,一步步地从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升至二品大臣,正是基于他的渊博的知识、端正的品行。

个性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有高尚人格的人才有人格,但人格是每个人都有的。我觉得很难像曾国藩那样每天都在检查自己,我们不太可能有个人魅力。但是,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格,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

那种无法控制的欲望,只有曾国藩这样勇敢的人才能获得。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对于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说,他唯一的选择就是维护阶级利益。

曾国藩所得道德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国王、臣民、父子的仁义道德。纵观曾国藩一生,我认为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

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人一辈子会读到许多的书,不一样的书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感受,但是读一本好书必然可以让我们自己一辈子受益。读完一部《曾国藩传》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又带来更多的感悟。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4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其文治武功、作风修养为后人敬仰称道。听了很多关于曾国藩的讲座和电影,我被他不屈不挠、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读《曾国藩传》后,对其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其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勤奋守拙、谦和内敛、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非常人所能及。

严以律己,日三省吾身。曾国藩对日常个人行为修养的反省,除朋友、同僚、下属监督之外,主要是靠写日记和自省来进行强化。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早上起来想起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了好处,心里很羡慕”。

于是他就开始进行自我批判,“每天讲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灵魂深处却那么羡慕金钱,这很卑鄙”。下午,他去朋友家做客,知道朋友得到了很多好处,他非常羡慕。回来后,他又在日记中写道,“上午刚刚进行了自我批评,下午又犯这个毛病,真可谓下流”。

他早期不成功得志业生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发愤苦读先辈大家之作,读治理国家的实用之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不贪财,不苟取”信念,为做大事做好了准备。

尽忠直言、忠于职守。咸丰皇帝曾假装摆姿势,并要求**给皇帝提建议。 曾国藩认真写纪念词,指出咸丰的三个缺陷

一、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二、只喜欢搞表面文章,表里不一。

三、刚愎自用,出尔反尔。咸丰看到纪念馆,气得差点砍掉曾国藩的头。曾国藩穷极一生、殚精竭虑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维持,致力于清**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的维系。

当时的社会两极分化、百姓穷困潦倒、国家内忧外患、列强虎视眈眈,他深知朝廷已病入膏肓,却不忍心看到其土崩瓦解的那一天,遂感慨道“我日夜望早死”。曾自知无力挽回国家与民族的厄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延续清**的统治可谓鞠躬尽瘁,赤胆忠心。

忠诚担当、无欲无求。太平天国战争中,曾国藩胜少败多。靖港战败,湖口战败,祁门被困,士兵四散,装备被缴获,曾国藩铤而走险,悲愤交加,三人自杀获救。

却能屡败屡战,百折不挠,重整旗鼓,最后功成名就。“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这便是他担当精神的写照。

曾国藩的内修以死如铁,杀成仁,无畏,无欲,无求。

廉洁自律,以身作则。曾国藩入仕之初,便以“廉”律己,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并以此为律终身奉行。一本书曾这样描述曾国藩:

“清俭如寒素,廉俸尽充官中用,未尝置屋一廛,田一区。”为官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要求出行无须下属迎送、办席,力戒**吃喝,能省则省。以侍郎身份回湖南老家,不带仆人,一如寒素书生之旧。

后成为湘军统帅,仍坚守勤俭之风,未闻其侵吞军饷以自肥,或肥其亲族之事。

廉洁从政,严惩腐败。曾国藩认为,要廉洁从政,严惩腐败。他曾制定《劝诫浅语十六》、《直隶清讼事宜十条》、《直隶清讼限期功过章程》,严格约束下属及幕僚,痛下狠手整治各级**惰于公事、拖沓敷衍的不良风气。

1869年,他一年有19个人,他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从不手软。他认为,吏治腐败让人心变坏,由于**欲壑难填,必然剥削和压迫,因而引起民变。要从根本上改变民变四起的现状,仅仅凭借军事镇压,只能是治标;必须从整饬吏治入手,才能唤回民心,才能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达到治本的目的。

一生极力倡导“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作为一名煤矿安全监察人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在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工作责任大,手段少,力量小;地方**及监管部门在工作的配合、支持力度不够,比起曾国藩崎岖坎坷的创业道路,我们的困难算不什么?

我们更应发扬忠诚与担当的精神,以舍我其谁的勇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我们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矿工兄弟的使命。对各种隐瞒、阻扰、阻碍、干扰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的行为,要敢抓敢管、严抓严管、长抓长管,一抓到底,不获实效,决不收兵,坚决防范和有效遏制煤矿重特大安全事故,推动辖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5

曾国藩是典型的浸润在儒家思想中、由科举制度选拔产生的官员,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臣事君以忠”,为大清帝国殚精竭虑。

他在做京官期间,十年七升,傲视群曹,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这在晚清极为罕见。如果他追求的只是功名,那么只要像同时代的官员那样,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原则,因循疲沓,苟且偷安,就能安安稳稳地守着自己的官位。但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官场得意的曾国藩郁怀如焚。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他数次上疏谏言,试图改进官场作风,因此得罪了众多京官,甚至激怒了咸丰皇帝,为自己原本平顺的仕途增添了诸多障碍。

带领湘军攻下南京后,他没有恃功自傲,不仅让自己的九弟曾国荃回了湖南老家,还向朝廷请示——我没那么大的功劳,不要给我升官。对国家的忠诚,可见一斑。

曾国藩不仅自己始终贯彻这个“忠”字,还把忠诚教育贯彻到军中。他深知依靠“武弁(biàn)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的大清军队,要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此练兵时首重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正是这支武装到思想的军队,彻底剿灭了太平军。

由此可见,我们开展队伍思想教育,强调政治建警、忠诚铸警,意义重大。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6

完美的逆袭者

静静的心里,都有一道最美的风景,翻开这一页,让书香充盈灵魂,芬芳此去经年。

他有才华、有抱负,竭尽全力造就了“晚清中兴”,然而他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穷其一生,并未能扭转历史洪流的方向。在学完近代史后,我对这位倍受争议的晚清“第一名臣”起了兴趣,历史课本上的记载远远不够我去了解,便寻来了《曾国藩传》探究一番。

曾国藩少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天赋异禀之处,资质平平,这个“笨小孩”在学习上非常刻苦,他坚信:“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读书不取巧、不偷懒,任何不懂的句子,绝不轻易放过,每每因此进入了思考的状态,正是这种看似笨拙的治学方式,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学问,不留遗弊。历经数十载“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生涯,终于成功逆袭。

学成之后的曾国藩成为一名心系天下的的儒将,一直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以至于被后世称为:“古今第一完人”。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风的营造,把儒家的“修齐治平”作为自己的目标。他曾经对儿子说:世界上的人都希望子孙做大官,我不希望,但愿做“读书明理之君子”。意思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然后做君子,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他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就大的事业,但是人人都能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正直的人。他把道德修养看得高于社会地位。因此我也理解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幅名联。

曾国藩在“治国平天下”的仕途生涯中也创下了丰功伟绩。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已届穷途末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曾国藩不遗余力。他开始意识到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的重要性,1861年秋天,曾国藩终于在安徽安庆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虽然安庆内军械所规模小,装备有限,但依然生产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如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除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还与李鸿章一起,创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江南制造总局,并派人到外国购买成套“制器之器”。后来他还联合李鸿章奏请朝廷以官方的名义,派遣一批幼童到美国留学。最终朝廷派出了120名中国孩子远赴美国留学。他所领导开展的洋务运动开启了清朝富国强兵之路,达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曾国藩不仅有心系天下的大格局,还是慧眼识珠的才能。左宗棠、李鸿章都是他发掘并举荐的人才,后来都成了国之栋梁,正是这些人努力,使得国内环境基本安定、洋务运动蓬勃发展,让危机重重的晚清出现了最后一次“中兴”气象,后世称之为“同光中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曾国藩志存高远、严于律已、锲而不舍的品格,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7

为了这样的人,这么伟大的传记满分。

万千英雄各领风骚, 单论更复合个人价观值观的: 清王朝曾国藩, 明朝王阳明, 唐朝类似乃李泌

你很难去理解, 清评曾公的所作所为, 很多事情他的坚守已经超脱了现实的意义, 其坚毅乃泰山难移, 其志在安邦强国

定性十足, 坚定于大局而不移. 排除万难, 却愈挫愈勇. 对新事物出了好奇, 更能手到、眼到、心到. 更能在一次次的巨大挫辱之下, 力挺骨头, 生生

地吞下, 成就滋养己身意志与决心, 明大局而不拘泥小尔, 包容实在地度过一生.

他总觉得自己没有做太好,总想着挽救,再心灰意冷再恶病满身,皆不停息半刻,夜以继日为这个国家谋划将来,到后面已经不单纯为清王朝,而是民族兴亡。

曾公于群言淆乱之时,有三军不夺之志,枕戈卧薪,坚忍卓绝,卒能以寡御众,出生入死。

在世则已为完人,出世则几入圣,果人生若是,尚复何憾。

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又使他能够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和经验,应对复杂的世事,饶有余裕。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的道德准则,使得他能为人磊落,不为低级趣味所纠缠,纳人细垢,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人,吸纳人,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又使他能够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和经验,应对复杂的世事,饶有余裕。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的道德准则,使得他能为人磊落,不为低级趣味所纠缠,纳人细垢,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人,吸纳人,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立功、立德、立言,曾公全做到了。他为中国最后的一位大儒。

鞠躬尽瘁,费尽心血,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戌时(晚七至九时)也

致敬,勉之!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8

曾国藩,人之典范,今之圣人,其一生是一部坚定的奋斗史,从少时七次不中,到后期的权倾朝野,用其的勤奋和毅力完成了人生的超越。

观其一生,可以称得上坎坷与共,意向振天,一生注重学习造诣,为达到圣人的必生所求,每日读书不倦,笔书不止,在修身之上堪称完美,从始至终坚守勤能补拙,以其严格的勤奋改变了其小农的家族命运,虽已过而立方高中秀才,但却坚毅有加,执着仍旧,终生坚持自省,诲人,以己之宽广终成一代圣贤,成就人生大业,究其本源,源顾有三:

一、自律自省,以勤至诚。

自有记载以来,对曾公的评价都是:笨拙,天资不高。对于这个基本否定一生的定义,曾公从不回避,坚持以勤至上,每日必读经卷,必写日记,坚持每日对一天工作生活的总结和自省,孜孜不倦,坚持始终。

对于这个坚持了一生的习惯,曾公的解释是坚持理学学习,追求人之圣贤的大目标之人生必备,对于自律自省,天资高之人能坚持的尚且不多,又何况天资愚钝之辈,由此可知,勤奋的价值对于一个普通人的改造何其珍贵,何其艰辛,坚持几年尚可,而终其一生是坚贞不二,除曾公外,未曾有二人,可谓难能可贵。

借之今日,此法依然奏效,勤奋,超越的基础,成长的前提,成功的不二法则。

二、固守基础,以退为进

曾公之所以称之为天人,为毛泽东、蒋介石所敬仰,与他的成功战迹不无关系,十年的太平天国剿灭之战,曾公建湘军、灭捻军,以“笨”为本,坚持结硬寨,打呆仗,固守自己的有利基础,逐步推进,以守为本,以困为基,以边缘至中心,一步步,一层层,一圈圈,利用自己的团练兵——湘军,逐步将太平天国活活围困至死,同时也为今后的军阀政体建立了根本。

一介文人,创立军队,一介书生,指挥作战,曾公不仅开创了文能制军的典范,也言明了以文治国的重要和基础,同时,为避免兔死狗烹,曾公及时转移上封视线,以退为进,及时裁退湘军,转由门生转建淮军,既保留了原有门生势力的不败落,又为新的军队实体建立了基础,可谓手腕高深,心思周密至极。

时之今时,坚持自己的有利基础,坚持自有所长、所专,层层推进,以年为日,不惧时长,一步一进,步步为营,仍不为前进有利保证。

一句话:坚持自有,固守根本,有所专长,方能一丈万里,前途光明。

三、广收门生,积极推荐

曾公从入仕初始,即坚持向朋友征求对自己的劝诫和建议,从其日记中不难发现,其对于朋友,、幕僚、门生的收罗极其广博,至其晚生,曾公的门生超过几百人,从上至下遍及四方,对于朋友劝诫之言,积极听取,及时反馈自省,对于门生,大力推荐,极尽培养,但凡小支小结,均不在意,虽然一生中有沈葆桢、左宗棠等恩将仇报,对其反水,自成一系,但究其一生,无论门庭若市,还是势单力薄,对于人才的教育培养,对于门生的推举提拔,曾公都亲力亲为,不得不说,门生,为其庞大的朝野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谓:人才尽出门生,由此可见,人脉,对于初始自律和后期勃发的重要。

人过中年必读曾氏,其圣人一生,可圈可点之处,远非今人所能比拟,但有心者总结二三,便觉益处良多,由此,曾公伟事何其重,何其多,多读有益,强脑壮心,人所共荐!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9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贼”。

我认为他一生的罪过不应归咎于他的个人品质,而应归咎于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这是地主阶级在他出生的半殖民地条件下所决定的。从个人角度看,我认为曾国藩是一个有修养、有智慧、有远见、有策略的人。

他的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加入六曹,建立湘军,被困江西,在安庆决战,攻占天京,镇压曲折失败,死于忧郁症。可以说,人生有起起落落,变数无穷,读起来颇为感人。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

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

事实上,曾国藩被清**任命为两江总督,是迫于形势所迫。由于清**镇压太平天国所依赖的江南阵营此时战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创建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不难看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归根结底,曾国藩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才。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

他还可以虚心,鼓励员工直言,敢于谏言,这样才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事业上的成功与此有很大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