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作业设计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01

作业设计读后感汇集。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阅读完以后,我们经常会仔细口味这本书,这些感触可能瞬间即逝,我们需要记录下来。如何才能将读书笔记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作业设计读后感汇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作业设计读后感 篇1

在我接触《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之前,我对作业设计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以知识巩固为主的层面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提出的理念和方法所吸引,也对学习反馈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提到,作业设计应该紧密围绕学生的心理机制展开,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知识的传递,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学习过程,很多时候,作业给我带来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而是机械地重复和应对。这种“填鸭式”的作业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到疲惫,也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

书中所强调的学习反馈机制,我认为是极其重要的。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中,学生往往只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但并不知道为什么正确或错误,更不知道如何去改进。而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不仅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过程,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具体的作业设计方法和案例,这些方法和案例都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心理机制,旨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我深感,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涉及学生心理、认知和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机制,设计出更加科学、有效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总的来说,《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它不仅改变了我对作业设计的看法,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机制,用心设计每一份作业,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业设计读后感 篇2

在阅读了《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后,我深感其对于教育领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了作业设计与学生心理机制之间的关系,还结合实例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些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

书中所提到的“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而这本书告诉我们,作业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机制,即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作业设计来提供有效的学习反馈。学习反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则更加注重反馈的及时性、针对性和个性化。这样的反馈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书中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展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些理念。这些实例既包括了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的案例,也包括了不同学科的案例。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念,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的来说,《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这些理念和经验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业设计读后感 篇3

“双减”背景下,什么才是理想的作业?作为老师,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布置作业,学生们几乎每天都在写作业,那么,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我们所期待的发展了吗?

最近,我关注了不少有关作业设计的书籍,这本《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就是其中之一。全书分为六章,分别为:从学生的立场看作业;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常规作业的设计与反馈;突破被动与枯燥,分层作业: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思维旅程;单元作业:实现学生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长周期作业:在坚持中探究与表达。

乍一看到本书的封面上“学生心理机制”几个字,我有一些困惑:什么是学生的心理机制?作业设计为什么是以学生心理机制为基础的?它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对整本书的阅读。读完书之后,我明白了这本书里的“学生心理机制”特指“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文中用了两个例子来阐述:学生A到家休息一会后马上拿出作业本,看好开始做作业的时间,有条理地开始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就先留着,做完再来攻克那些难题,做完作业,他仔细地检查,改正了一些错误,最后,记下完成作业的时间。而学生B到家后,先吃东西,又看了一会电视,然后才开始写作业,但没写几道题,他就坐不住了,又找出零食吃了起来,等到吃过晚饭,他还有将近一半的作业没有完成。妈妈不停地催促他快点写,并帮他检查错误。为什么学生A和学生B的作业行为与表现有如此大的差异?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心理机制。作业心理机制看似很抽象,但事实上,当我们试图回答“学生是如何完成作业的?”“学生作业完成的结果怎样?”“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认真完成作业而有的学生却不能?”等若干问题时,我们其实就是在探讨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是指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影响学生作业完成的心理结构与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往说作业设计的时候,我们往往从教师的角度、从知识点完成的角度、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考量,而这本书把视角聚焦于学生,探究学生完成作业的心理机制。书中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作业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积极影响包括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负面效应包括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厌烦情绪,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也导致了一些不良品质的产生,如抄袭、作弊等。

本书还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七个作业设计原则:

(1)要从学生视角理解作业的特征;

(2)要关注学生作业品质的养成;

(3)要以尽可能少的作业量促进尽可能多的认知投入;

(4)让学生有更积极的作业情感体验;

(5)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和选择;

(6)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知识的关联和应用;

(7)让作业成为学生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

书中提到的第七个作业设计原则“让作业成为学生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这段特别文艺的描述让我很感兴趣。在大家的印象里作业常常被定义为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常常把作业是否独立完成看作是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的一个标准,学生需要一个人去思考、解决问题,管理自己的情感。为何让作业成为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人的生活环境中,与周围的人交往是一种需求,即使是在象牙塔的学生也一样,他们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来表达情感、思想及困难。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对于这个设计原则,我个人觉得应是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分层作业。我也经常用到这个原则,比如我在布置英语书面表达作业之后,对于程度较弱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仿写即可,或者下课单独和他们聊一聊文章的结构、内容和细节等,通过我们共同的交流,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帮助他们增强写作的自信。

书中还谈到了单元作业和长周期作业的设计,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去阅读。

理想的作业到底是什么?读了这本书后,我得到的答案是:理想的作业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理想的作业需要切实减少作业量,保证作业品质,同时关注拓展性作业和分层作业的设计。理想的作业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在作业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作业设计读后感 篇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业设计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阅读《作业设计》这本书后,我对作业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该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详细地介绍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原则和方法。我深受启发,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我深刻理解到作业设计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设计一份优秀的作业,则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效果。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一份有关实验设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只是简单地布置大量的题目,不仅使学生负担过重,而且无法有效促进学习效果。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作业设计的原则,对于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一个原则是适当挑战。作业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来设计,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适当提高了难度,让他们能够有所挑战;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则适当降低难度,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作业设计也需要考虑学习目标的达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授阅读文章的技能时,我可以设计一些有关阅读理解的作业,通过阅读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使得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作业设计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充满趣味性的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主动性。例如,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我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作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过于枯燥乏味的作业设计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甚至厌学。


作业设计还需要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作业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敏感度,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阅读《作业设计》这本书让我对作业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业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也期待着将来更多的关于作业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为教育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业设计读后感 篇5

在这个学期中,平时闲着无聊时,会顺手翻开学校为我们准备的每个学期一本阅读书籍,这个学期的书本《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在临近期末时我已经阅读了一次。作业的设计和平时我们的教学生活息息相关,阅读完这本书,感觉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我们每天都会给学生布置作业,理想的作业行为除了“完成”和“正确”外,更重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学生作业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从作业现状调查入手,基于一周作业扫描的喜好度分析,分析学生作业心理机制,提出作业设计原则,并分别从常规作业、分层作业、单元作业、长周期作业等方面对作业设计进行具体指导。

《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深受启发。但是感触最深的是第二章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中的第四小节——基于心理机制的七个作业设计原则。

反思我自己教学(现在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过程中,一、对于作业的布置,最主要的目的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熟练的操作过程中加强记忆,提高技能,平时我的这些作业认知要求往往都不高,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忆课堂中所学知识,对一些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可能在教师讲解之前就已经会了,更不用说经过复习阶段练习中,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长度、面积的大小感知很薄弱,练习中的错题,我已经集体校对评讲,但是数字换一换,学生还是错误率比较高,一直很难理解学生的这种状态,再次打开这本书,试图想寻找点可以解释的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看到了第53页中第三小点:要以尽可能少的作业量促进可能多的认知投入。是的,这块的屡做屡错,意味着孩子们的认知投入不够,回想反思着,对于孩子每周的课外作业,我很少布置,试想,在面积长度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每周有两到三个作业让孩子们实地的去测量,去感知,通过亲身体验,回来一起交流等形式,不仅孩子们的兴趣专注力会投入,对知识的掌握就不会那么困难了,让学生愿意去完成这样有挑战性的作业。对于孩子们的思考习惯是不是也会有进步?接下去的教学中,我想努力试试结合自己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采用书本给我们的建议,从作业方面下手,基于孩子的心理机制角度去布置,是不是会有意外的收获,还是有点小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