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精神家园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25

精神家园读后感十五篇。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会与作品产生共鸣。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十五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1

《乡村最美教师》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初三全体教师集中在一起在多媒体观看《乡村最美教师》,虽然视频没有放完就下课了,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直到现在还一直被他们那热衷于,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血所震撼!

我感动于第一位老师――宋玉刚。

从22岁起投身西藏山区教育,把青春岁月献给了他所深爱着的藏族孩子。说藏语、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为藏族学生爱戴的`“汉族阿爸”。工作15年来,宋玉刚几乎去过每个藏族学生家里家访。夏日,跋山涉水;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日复一日的练习、打磨,四年努力,宋玉刚终于能用藏语表达,跟藏族学生家长交流不再有障碍他是一名汉族老师,完全融入了藏族同胞的群体中。在教育生涯中,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惊天动地,就像高原沙土中顽强生长的“班公柳”,执着、静默、奉献。但,正是这份坚守,更值得我们尊重;正是这份平凡,更让人触动心弦。在祖国的雪域高原,正是千千万万个“宋玉刚”支撑起了基层教育,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为了教育事业宋玉刚连续5个春秋未回家探望二老 。当视频中出现满头白发的父母五年来终于看到自己的儿子,竟抱着儿子失声痛苦,我也禁不住哭了起来。我能感受到老人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宋玉刚远在他乡怎能不惦念年迈双亲?可他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以至于他和妻子结婚生子都未能在父母身边享天伦之乐。当二老含泪亲自把奖杯双手递给他时,主持人问:儿子这么多年不回家,生他的气吗?老人坚定地说:不生气,希望儿子多培养大学生。

以前总觉得我们学校的老师辛苦,现在想想和宋玉刚老师比起来我们的苦和累算得了什么。所以,今后的我将不在抱怨,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好好爱我的学生,做他们心中美丽的老师。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2

进学不诚则学杂,处事不诚则事败,自谋不诚则欺心而弃己,与人不诚则丧德而增怨。——程颢、程颐《二程集·论学篇》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重视诚信,关于诚信的故事不胜枚举:古代,季礼悬剑,宋濂借书,商鞅树树为信;如今,李雪英为儿子打工还债,赵庆珍为同志们孝顺了22年,宋庆龄一直和朋友们玩。这些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守信。

在《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个读本中,当我看到安徽省繁昌县皖江中学的一名高二学生徐慧娴在回家途中捡到现金及银行卡总计金额有31万余元时,她不为所动,主动联系失主并全额交还,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令我感慨万分。

由此,我忍不住想起自己,想起我不诚实的一件事。记得那是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同桌新买了一盒彩笔,非常漂亮,想让妈妈给我买,可是没成功,于是我以借用为名,并答应她用完之后归还。但我实在是喜欢了,便想占为己有。

于是,我悄悄地把笔藏起来,骗了我的同学,说,我不知道谁拿走了毛笔,怎么找不到它。我的同桌看着我伪装的表情,什么也没说。现在,每当我看到那盒画笔,我都会被卡在喉咙里。这不是味道。

尤其不敢面对同桌的那双眼睛,这一大包袱一直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与徐慧娴相比,想想自己,我觉得很遗憾。老师和家长每天都在教导我们要诚实守信。那我呢?

我却没有做到。为了贪小便宜,却撒了个谎,骗了同桌,也失去了心中那份纯洁。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了,但我觉得这件事就像发生在昨天,它给我的教训使我终生难忘,激励着我今后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诚信是一朵花,它在人们贫瘠的心灵中开着。诚信,是一场春雨,它滋润着人们饥渴的灵魂;诚实是一缕阳光,照在人的胸襟上;诚信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

从今以后,我决心要诚信做人,立志成材,让诚信美德作为我人生启航的准则,陪伴我一路走下去,让诚信这朵美丽的奇葩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吧!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3

作为一名人类,我们不仅有一个物质上的家园,还有一个精神上的家园。这个精神家园,也就是我们心灵深处的“居所”,是我们内心最为真实的表现。近日,我读完了一本书,名为《我的精神家园》,在读完之后,我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让我打开了心扉,迈向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这本书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邓文迪所著,通过她自身的生活经历,将自己对于精神家园的理解和感悟展现在读者面前。邓文迪用她鲜活的语言,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痛苦、幸福、拥有、失去,和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人性的探索,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在书中,邓文迪不仅论述了人类的创造力、智慧、善良、文明等精神境界,还提出了人性的本质——自我肯定的重要性。她认为自我肯定在人类精神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自我认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至关重要。她说:“人们需要经常自我检讨,寻找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舞自己的自信和勇气,这样才能挫败那些阻碍自己成长和发展的负面情绪。”

在我的精神家园这个大主题下,邓文迪还谈到了她对自由的理解。自由在人类的精神历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人类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本身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人权,还是一种需要我们去深刻体悟和感悟的精神内涵。追求自由,不仅是对于外在环境的选择,更是对于心灵的选择,它需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寻找到自己独特的精神品味,追求一种高于物质世界的自由和自我发现,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去探索的精神家园。

在邓文迪的书中,我们还能够发现一些对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比如,对于爱的理解,她指出爱是一种最基本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最深层的满足感受。爱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建筑材料之一。邓文迪也谈到了对于人类的浅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解,以及人对于未来的遐想和期许,等等。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深入地思考了我的精神家园。在我的精神家园里,有一颗充满了向往和探索精神的核心,有一种由内而外的自我肯定和鼓励,有一种对于社会和人类的爱和责任感。当我在追寻和探索自我内心世界的同时,我也在寻找那个最真实的精神家园,让这个家园可以让我安身立命,在不断地成长和丰富中得到永恒的充实和满足。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4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瓦坊乡岳场小学四年级周思雨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中外,关于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不计其数。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阅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其中《黄香温席》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故事主要讲东汉时有个著名的孝子——黄香,当他九岁时,母亲便病故了,与父亲相依为命,失去母亲的黄香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亲搭蚊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亲睡得舒服;至于寒冷的冬天,我用我的身体给父亲的被子保暖,让他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父亲温席的事迹,传遍了所有的邻里,传遍了全县,传遍了全国,一代又一代。

黄香对父亲温席的孝心感动了我,让我想起了平时的自己。我是父母的宝贝女儿,也是他们眼中的明珠,所以我经常在家里撒娇。我妈妈做米饭,但我想吃面包喝牛奶;看到别人有漂亮的东西,我吵着要买,爸妈不想要我,只好给我买;家里的活儿用不着我动手,自己的房间里乱七八糟,都是妈妈帮我收拾干净的;每逢周末,我总吵着要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简直就是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小公主”。

黄香对父亲温席的孝心也震撼了我的心。黄香那么关心、体贴父母,而我呢,跟父母又要这个又要那个,却从不体贴、关心一下父母。我决心以后在家里再也撒娇了,再也不做“小公主”了。

我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和关心长辈的懂事的孩子,不忘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实,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不用担心父母回家太热或太冷而睡不好觉了,当然更不用再像黄香扇枕席、暖被席了,但他孝敬父母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对父母的孝顺又做到了哪些呢?当我们抱怨时间不够,精力不够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黄香为父温席的故事就会觉得自愧不如,真正的孝顺其实就在于一些平淡生活中细微关怀。

【点评】

小作者先简单叙述了原文主人公黄香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然后联系实际概述了自己在优越生活中不知孝敬父母的种种表现,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想,继而表达了自己要向黄香学习的决心。习作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由“读”到“感”过渡自然,收获和体会真实可信

辅导老师朱洪超)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5

周末,我上街购物。突然,乌云密布,天气骤变,我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

骑到一个小区附近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身后还有一把歪倒的轮椅。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车看着那个老人,只见他手臂支在地上,略带肥胖的身体艰难地扭动着,还带着微微的呻吟声。却始终爬不起来,我刚想下车去扶他,脑海中却突然闪过春晚小品《扶不扶》的画面,再看看眼前这位老人,心想:他会是讹人的老人吗?扶,还是不扶呢?此时我的内心异常矛盾。天下起了毛毛细雨,有点冷,而我的心,好像也是冷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老人还是没有爬起来。环顾四周,我发现在这条新建成的街上,除了我,就只有店门口的两个小伙子了,而那两个小伙子也像我一样,看着老人。嘴上在说着什么,却没有出手相扶。这时,一个中年人骑着一辆摩托车开了过来,他偏头一看,正好看见了那个摔倒的老人,连忙停下了车,就地停放一旁,不假思索地向老人跑去。看到那个中年人去扶老人,我和那两个小伙子也急忙过去帮忙,几个人吃力地架起老人肥胖的身躯,再抬起他瘫痪的双腿,我帮忙按住那辆乱跑的轮椅。齐心协力地将老人扶上了轮椅。中年人将老人推进了小区老人的家里。而我看见被中年人遗忘的连钥匙都没有拔的车子还在那儿,便在一旁守着,直到中年人返回来。

“扶不扶”渐渐成为了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话题,扶还是不扶?也成为一个艰难的抉择。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从2014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播出后,无不引起国人的反思。扶还是不扶?扶了又该如何保护自己不被诬陷,值得思考。如果盲目地扶了,会不会和那句经典的台词“扶之前是开大奔,扶之后是骑二轮子”一样呢?南京彭宇案、重庆万鑫案、天津许云鹏案……一系列的案例接踵而至,让扶不扶再一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次,我和小伙子都犹豫了。因为“扶不扶”已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思想。这次,中年人毫不犹豫的行为犹如醍醐灌顶,使我恍然大悟。是啊,我怎么忘了,老师曾经告诉我们:“‘人’字的一撇一捺紧紧地靠在一起,密不可分,就好像是我们大家,是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帮扶的。”

回家的路上,雨更大了。雨水遮挡了我的视线,但我的内心却逐渐清醒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我脑海浮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伸出援手,播撒爱心”等语句萦绕耳畔。我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我相信,大雨过后,天更蓝,水更清;我相信,老人是可以扶的!

[教师评语]:本文小作者叙写了街上突遇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矛盾纠结,后在一位中年人的感染下毅然出手帮扶的经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道出“人间自有真情在”“老人是可以扶的”的主题。语言流畅,心理描写细腻真实,以小见大,关注社会,主题颇为深刻。可见小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6

开学初,学校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本书----《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老师倡导每个学生要认真阅读。当我看到这本只有手掌大小的书时,我不屑地想:这么小的一本书能有多少知识?

就把它放在书架上。

有一次,我随意打开了这本书。书中丰富的内容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让我领阅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理,从书法绘画到建筑水利……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故事不计其数。例如:为了控治水,大禹治水三次不进家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们对曾子诚实守信;孝悌友爱的黄香、张英;尊师重教的杨时、唐太宗等。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些故事离我们很远。但是,他们的美德却在延续着。2012 年 5 月 8 日晚,张丽莉老师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不顾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为抢救两名学生而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以至双腿高位截肢。

她实践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12年5月29日中午,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员工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杭途中,在沪宜高速被一个来历不明的金属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至肝脏破裂,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跳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确保了24名旅客安然无恙,并提醒车内24名乘客安全疏散和报警。吴斌同志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履行职责,为我们坚守岗位、自力更生树立了光辉榜样。

作为一名小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其实,这并不难。当你礼貌地向老师、长辈和客人问好时;当你向有需要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时;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孝心时,你所做的并不是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国家,做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应该把这属于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正是我们代代相传的使命。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7

宽容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还要继承传统美德。

开学不久,老师就把《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发到大家手中,我也津津有味的阅读起来。其中,我对书中“社会关爱”单元中的“仁义胡同,六尺巷”印象特别深刻。

故事讲的是清代安徽桐城的两个姓张、叶姓邻居。张家有个儿子张英在朝廷当大学士、礼部尚书。这年两家都要建造房子,两家都想多占一点地而互不相让,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张老夫人就想让当大学士的儿子张英来干预这件事,于是就写信给儿子告之此事,张英收到信后思考良久给家里寄回了一首诗:诗中写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收到信后读懂了儿子的意思,感到很羞愧同时也豁然开朗,主动将院墙退后三尺。

叶家被大学士的宽容谦让感动了,也很快把院墙让出了三尺。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他们放弃的不仅是一堵三尺高的墙,更是一种美德、宽容和谦逊!

我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有时因为争一个玩具,和自己的伙伴闹了别扭;有时因为意见不合,与要好的同学吵红了脸;有时因为家人对自己的疏忽,跟长辈们耍犟脾气……也许是我们之前还没有学会宽容,往往在产生矛盾时互不相让,或者得理不饶人。然而,这样的结果会让我们更加悲伤和悲伤。

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因为,狭隘是负担,宽容是快乐!

在我们小学课本中,有一个关于“负荆请罪”的故事:战国时,在赵国与秦国的斗智斗勇中,赵国的上大夫蔺相如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辨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因此赵王就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赵国将军很不服气。他决定当面羞辱蔺相如。但是蔺相如处处忍让,为防止引起争执,就避开廉颇。他周围的人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笑着说:

“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入侵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

”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8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风雨,孕育出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中华人民。我们的能力令人钦佩,我们的智慧令人景仰,我们的道德品质更是令人敬重。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著称,“谦让”似一缕春风吹到每个人的心中。古今“谦让的故事”比比皆是,其中《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中的“六尺巷的故事”让我为之一震,谦逊、礼让更是铭记在我心中。“六尺巷的故事”主要讲了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宰相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为了墙基争地界,打起了官司,双方各不相让,事情越闹越大,后来家人飞书告诉张英,张英看完来信后释然一笑,挥笔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主动将墙后移了三尺,吴家为之感动,也将墙后移了三尺,因此才有了现在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张英一封家书化解了邻里之争,修身为先,大度做人。让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换万世流芳。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谦让,比如不小心碰到别人,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问题,但往往因为我们的一时冲动,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我也有过这样的事。

那一天,英语课上杨老师在讲解试卷,当我正专心致志地研究错题时,我旁边的李宇辰同学不小心把我的试卷碰到地上,她用脚踩着还给我。看着试卷上乌黑的脚印,我怒火中烧,一股憎恨的情绪油然而生,我拿过她的试卷,“嘭嘭”踩了两脚……最后,我俩都被老师批评了,并且写了一篇反思。

现在想来,如果我当时不冲动,而是把脚印给擦去,一起不愉快就避免了。如今,我下决心养成谦让的好习惯,不冲动,不辜负中华优良传统,做一个让大家都喜欢的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张英那样谦逊、礼让,我相信,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更加美好!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9

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最近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令我感慨激昂、心潮澎湃。下面是学***编给大家整理的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三月,春风和煦,万树青翠,百花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个季节的我们,也特别的活泼好动。但是,我们在活动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

今天,我们文明了吗?我们有礼貌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无处不在,像绵绵细雨,滋润大地,像微风,吹进人们的心。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学生们互相帮助,相互理解,团结友爱,尊敬老师,文明之花常开。

但在我们的校园里,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有的同学甚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给我们生活的空间埋下一颗颗地雷,有的同学甚至不注意爱护公共财物,在白色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崭新的课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却是臭名和唾骂,还有的还对“请爱护花草”的警告语视若无睹,为了少走几步路,随意践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条路来,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为一名中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使命。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打招呼,网,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那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别人也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文

作为一名中学生,爱护校园、美化环境是我们的另一项使命。当你扔掉手中的垃圾时,请多走几步,把它放进垃圾箱;当你看到纸片漂浮在地上时,请弯腰捡起来;当你随地吐痰时,请为别人着想,别人会因为我而生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想,那么我们的校园会更好。

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文明地走路,彬彬有礼。让文明礼貌永远陪伴我们。文明礼貌之月并不只是三月,我们应该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我们应该从自己和现在做起,把文明礼貌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此刻出发,做一个文明好少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每丽的校园里绽放,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每个学生的心中绽放!

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2

最近学校倡导我们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一开始,我对这本简陋的小书不屑一顾,心想:有必要用这样一本破书做出这么大的举动吗?

然而,当我不情愿地拿起它翻了几页时,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如洪水猛兽般的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便把它读完了。

这本书令我振憾,从这本书中我领阅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整个世纪: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学,从书法绘画到建筑水利,从曾经的没落到如今的泱泱大国……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比如,最圣洁的孔子、抗日名将戚继光、自强不息的范仲淹、一心为国服务的岳云,他们的美德、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民族的英雄主义,都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茂的精神力量,引导中华民族应付各种挑战,包括天灾人祸,外来侵蚀;适应形势各种变化,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要努力学习,珍惜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工作。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3

我有一个伟大的祖国,她是不屈的象征,她是坚强的诠释,她是胜利的誓言,她是中国孩子心中永恒的太阳。在繁星璀灿的星海里,在奔腾不息的大海里,在灿若银河的灯海里,我总会想起你,我亲爱的祖国啊,听到颂你的歌谣,我慷慨激扬,祖国啊,我深情的呼唤着你,我对你的情谊像白云眷恋着山岫,似江河依偎着海洋。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传统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最近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令我感慨激昂、心潮澎湃。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孝悌友爱的黄香、张英,尊师重教的杨时、唐太宗,诚实、守信的晏殊郭伋,明理、守法的包拯刘秀,勤学、好问的司马光苏东坡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中国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

作为一名中学生,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一心,继承和发展好中华文化,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10

假期里,我一鼓作气读完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教育读本。书里讲述了从古至今的许多爱国如家、孝悌友爱、勤学励志的动人故事,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袁德旗:永不言弃的扫地少年》一文。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名10岁男孩,在他五岁那年,妈妈病逝,爸爸入狱,于是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谁知爷爷又患上了严重肝炎,卧床不起,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奶奶身上。为了维持生计,奶奶找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又苦又累。少年袁德旗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每天凌晨天不亮就帮助奶奶清扫街道、运送垃圾。完成这些工作,往往已是7点多钟,离去学校上课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他会抢着利用这有限的时间照顾爷爷吃饭、吃药,然后匆匆将书装进塑料袋,跑步上学。“他才10岁,可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袁德旗的奶奶心酸地说。除了帮助奶奶清扫街道,小德旗还没上学时就学会了煮饭、洗衣等家务。每天超负荷的劳动,一个成年人都吃不消,但袁德旗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学习的要求,成绩一直排在班级的前10名。2014年,这个勇敢坚毅的少年当选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

袁德旗的经历令我惊叹,更让我敬佩。一个和我同样年龄的少年竟然饱经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仍然顽强地生活和学习,从没有放弃希望和梦想。他不仅为自己,更为重病的爷爷、年迈的奶奶撑起了一片天。相对于他,我便是生活在天堂里,却常常因为学习上的一点压力而埋怨妈妈的苛刻、老师的不够仁慈。读了袁德旗的故事,我想,在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我都没有理由轻言放弃,这就是扫街少年袁德旗带给我的力量。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11

好书留人醉,美酒惹人愁。书籍就如同我人生的朋友:令我收获、令我成长、给我启发。

我的家里有许多书,有关于科技的,有关于文化的,有关于哲理的,还有关于事物的。总的来说,我家就可称之为两味书屋了。在寒假里,我读了很多书籍,也受到很多教诲。但在其中的,给我受到很大的教育意义的却只有一本,那就是《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这本《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主要写了我国现下的人文风气。它分为六个篇章:第一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第二章,文化成果,光照百代。第三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四章,家庭和谐,家风良好。第五章,仁爱共济,利己达人。第六章,正心笃志,崇德弘毅。而每一章又分为传统典故、时代榜样和活动场等板块。由传统的历史人物典故引起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再深入的引向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人文风气和社会潮流。从宏观的角度上表现了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几种优良的品质,这本书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思考和阅读。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这类的书是再适合不过我们去阅读的了。其中的道理和知识也很丰富,也能教会我们不少的人生哲理,学习那些优秀人物的背后的优良品质

从古代文化到现代文明,中国都是以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以著称世界。和古埃及文明、古西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以及玛雅文明等古代文明均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但相比较来说,古中国文明还是比其他的古代文明要完整和丰富的多。这也是我国现在流行良好风气的主要的一点原因。中国人民善于传承和发扬,善于从古中国文明中汲取和浓缩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善于发现、观察和创造事物,因此中国可以在瞬息变化的世界潮流中,找到方向,找到自我,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适合的领导道路,从而实现民主,实现发展,实现富强,实现一个世纪的质的飞跃。

几千年以来,中国这个56个大家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朝代,从炎黄帝辟族,到商朝,到唐朝,到清朝,再到现在。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渐渐地融入了进来、融合了进来。使得中国的文化智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人物和劳动模范。从小到幼,从老到少,总是有那么多的人为我们默默付出且不求回报:像“最美孝心少年”赵文龙,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长白山森林巡护员刘海仁,可敬的“炎黄”老人张纪清。他们只不过是几个驻扎在基层的普通人和青年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呢?答案只是一个字“善”。为了这个字,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有多少人因此得到了回报和称赞。是的,我们为这个字可以付出我们的一切,那我们图什么?图的就是我们民族的繁荣昌盛,民主富强!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12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文化,她美得让许多来自异国他乡的人惊叹不已,美得让其它文化甘拜下风。她,就是中华文化!

打开《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仿佛看到了替父温席的黄香,尊师重教的颜回,教子尊师的唐太宗……,他们每个人都站在历史的角落里栩栩如生,似乎在对我微笑,引导着我的精神成长。

我得到这本书时,正是五年级的上学期,起初只是漫不经心的看一看,谁知刚看完一个故事就被迷住了,并接着读了下去,一口气就读完了全书。在这众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六尺巷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清朝,地点是安徽桐城,当时张家与吴家为邻,张家要建房子,地界紧靠吴家,吴家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家不同意,要求吴家也退两尺。那时张英在北京当宰相,张家人见有理难争就写信让张英出面解决。

张英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到: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看完信,张家人主动退后三尺,。吴家见张家人退了三尺,也退了三尺。城墙和城墙之间有一条6英尺宽的小巷——六尺巷诞生了。这个故事教会我要宽容。

六尺巷的意义不仅在于方便张吴的出行,更在于见证中华文化中礼让的美德。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二者的融合,继续书写辉煌!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13

“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读着《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一书中的这些“中华好诗文”,我精神振奋;当看到《黄香替父温席》、《闵子骞代弟留母》这些孝敬父母的故事时,我热泪盈眶……读着读着,不由想起了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长得挺漂亮,高高的个子,一头乌黑的短发,大大的眼睛很有神采,脸上总爱挂着三月桃花般灿烂的笑容。妈妈勤劳善良,对人十分热情,但最让我敬佩的还是妈妈对外婆的孝顺。

外婆生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但很不幸的是唯一的一个儿子却因生病夭折了。后来外婆抱养了一个儿子,盼望着老了能有人照顾,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这个舅舅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后,他嫌弃外婆老了,干不动农活了,便另立门户,将外婆分到一边,什么也不负担。 没办法,已出嫁的妈妈、大姨、二姨只得一起来照顾外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外婆砍柴挑水,洗衣做饭,栽种庄稼。在生活上,妈妈对外婆更是悉心照料,经常给外婆送吃的穿的,给外婆购买生活用品,对外婆嘘寒问暖,为外婆煎药熬汤,几十年如一日。因为这样,外婆的生活还算平安,外婆很欣慰,妈妈也很高兴。

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外婆不小心摔了一跤,将右手腕摔成了骨折。妈妈知道后,立即骑上摩托车将外婆送到医院就诊。医生将外婆的手腕接好,上了石膏夹板,用纱布系牢,挎在脖颈上。临出院时,医生一再叮嘱妈妈说,外婆年纪大了,恢复要慢一点,右手不能乱动,要多炖点排骨汤给老人家喝……为了能更好的照顾外婆,妈妈索性将外婆接到家里来了。妈妈不仅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都给外婆炖排骨汤,还做些别的好吃的给外婆吃。每天妈妈都给外婆洗澡、换衣、喂汤,有时还陪外婆聊聊天,给外婆捶捶背……转眼一个月了,妈妈带外婆到医院复查,医生指着新拍的片子说:“没想到恢复得这么较快,这么好。”要知道,这都是妈妈悉心照顾的结果呀!

妈妈,您是我心中的榜样!虽然我也帮您一起照顾过外婆,虽然学习之余我也帮您做了一些家务活,虽然我也为您端茶倒水过,但我做的与您比是微不足道的,我要做得更好,我要像您一样,做个孝顺的女儿。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14

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关于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也讲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和事情,主要讲了中国文化血脉、民族精神、传统美德、节日习俗。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本书告诉了我诸子百家,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一些文化成果和孔子、老子这样的文化名人,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除此以外,其中讲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更是值得让我们学习。还有中国的节日习俗,这些节日习俗多姿多彩。张骞,郑和一些人让中国文明走向世界。

书里面讲的非常好,让我知道了一些知识,作为祖国未来的下一代接班人,应该从小树立爱国意识,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学习,为祖国更美丽的明天作贡献。

我们应该从身边点点滴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生活中,我们要尊敬长辈,遇到长辈要打招呼。

让我们珍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文化的传人,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读后感 篇15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础,以五十余年的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中国之所以成为古代文明之一,是因为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四大发明、文房四宝、皮影戏等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就着重说一说文房四宝,所谓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笔:

因为王羲之的缘故,名声大振;墨: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纸: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铅造纸的状况,并对四纸做了说明,给予很高的评价;砚:

墨子的金星砚和婺源的龙尾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开放的今天,我们既要吸收外来文化,又要大力弘扬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能朝朝多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更加充满活力。

可现在在“洋节”风靡,而传统文化却逐渐被人们淡忘。清明节还有谁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只是去坟前扫墓,仅此而已。

端午节谁会安静地在家包粽子呢?中秋月圆之夜,谁能和家人舒舒服服地坐在院子里,吃着月饼,抬头赏月?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传统节日在社会上越来越冷清。这些现象怎能不引起关注和社会关注?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无形财富。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是我国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文化讲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整个民族不断弃旧图新,不断改革创新,文化传统在不同的时代延续,变化和发展。中国文化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中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在科学技术条件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育和兼容,具有新的创造活力。它蕴含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引导着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阳光照透每一颗尘埃,耳边却传来了来自千年前的呼唤。是谁在吟诵:床前明月光的故乡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肠断白濒洲的思念之情;蝶恋花的爱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