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个性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4-04

个性读后感集合。

古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了相关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个性读后感集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个性读后感(篇1)

5月5日下午,邹国庆有幸**了我们新频道老师王晨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之后,我们的几位新老师受益匪浅。现在我将简单说说自己的几点体会。

与传统的大班教学不同,个性化课堂以其灵活性、自主性和独特性成为新课堂教学的亮点,越来越受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欢迎。同时,它的不断发展也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个性化课堂教师。

那么,新时期热衷于个性化课堂的学生有哪些特点呢?王晨先生在分享时主要提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我们经常会在同一班级里遇到报考世界名校的优秀学生,也有一些英语基础非常薄弱,有待提升的学生,这对我们的老师课堂教学提出很大难题;第二,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而且以因为家庭条件富裕而产生较强心理优越感的学生为主,这使我们老师需要不断思考和学生友好相处的方式方法。当然,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学生课堂学***态也各有千秋,有的全神贯注汲取知识,有的心不在焉不在状态,这也许会个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诸多麻烦,但是,只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平等待人的理念,我们一定会化解课堂中随时出现的各种难题。王晨老师在举例她在课堂上遇到一位跷二郎腿的学生,自己索性效仿之,最后学生无奈就范,乖乖听课,非常有趣。

那么,在以后自己遇到个性鲜明的学生出的“难题”时,也应该转动脑筋,努力解决好各种教学困难。

在生动地分析了学生的特点后,王晨老师也对我们新的渠道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个性化课堂教师?老师一开始就指出——优秀教师走出个性化课堂的命题无疑是正确的。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我们新航道老师首先要具备较为深厚的学术素养,尤其是对自己所教授的领域,如雅思听力、雅思口语、托福写作,抑或留学预备和剑桥系列等基础性课程,我们都要深入研究知识点涉及的方方面面;另外,我们老师更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就是说,我们应该抱着“学无止境”的心态,拓展我们的综合知识,因为无论是雅思、托福,还是各个项目,交叉互通的特点都极强。因此,教英语口语的老师经常可以和教听力甚至阅读的老师交流。这样,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综合素质将大大提高。再次,老师的实战经验也需要特别丰富。

王晨老师在分享时鼓励我们老师积极踊跃地参加雅思托福的考试,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日日新,月月新,不断更新和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那么,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卓越的个性化课堂老师的梦想就指日可待了。

最后,王晨先生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更详细的观点。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沟通能力,增强营销意识,为维护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绩效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我们老师也要遵守师德,做出表率,要能够1)不随意调整课表;2)不打探学生家庭隐私;3)学生课堂表现不随便谈论;4)不乱估学生考试分数;5)不在学生中间比较各自家境等等。

总而言之,在看完王晨老师的精彩分享后,我感受到新老师的肩上任重而道远。但是,如果我们心里坚定虚心学习,博采老师之所长;关注学生,和学生真诚相待,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新航道教职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2017年5月6日

个性读后感(篇2)

何谓名师?就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学识渊博、业务精湛、学科教学能力卓越,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在一定区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的教师。而林老师心中的名师却是:站起来是一座山,内心始终坚定而自信;坐下来是一本书,有丰富的涵养、能让人一直读下去不乏味;躺下去是条路,能帮助别人,为人们指引方向。

林老师愿意和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分享他的教学生活,帮助大家成长。他铁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读书,沉下心来写书。他更有教育梦想和情怀,想干敢干,更善于引领和辅助教育教学团队攻艰克难。二十余年教育生涯,林老师一直在教,也一直在学。教学最好的试验田就是课堂。既投入地教,更深入地研。课题研究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找到自我发展空间,使得教师在实践和反思中走向成熟。

同时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了激情灵动,和谐致用的独特风格。激情灵动就是要遵循学生与数学的天性,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创造灵动变化的课堂。和谐致用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的主导功能,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实现教学的知行合一。

就是凭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凭着这样的创新精神,凭着这样的勇敢实践,无论是在偏远的中学,还是在重点学校,林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也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好教师。

作为教师,我更要在学中做,在做中思,在思中悟。不断学习积累,淬炼内功,无论是知识技能或是品格心理,都能积累精进,丰富涵养。

正是借助太原市胡月英名师工作室的广阔平台,全体成员才能在高端研学中拓宽视野,在课题研究学习中提升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焠炼内功,在团队互助共同成长,更在终身学习成长中践行教书育人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教育理念,真正使自己成为有思想、敢实践、有个性的名师。

个性读后感(篇3)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林伟教授认为“教育不是为了生活,而是影响生活的方式。教育不要刻意,也不要随意,但要注意,更要留意。”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开启了一场富有内涵、意味深长的专题报告《教师个性化成长与教师高层次专业发展》。

林教授深厚的专业底蕴,独特的专业视角,丰富的教学实践,为我们展开了教师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发展历程。四大主题素养修炼:提高综合能力;愿景修炼:不断追求卓越;学术修炼:提升学术素养;心智修炼:学会智慧思考来为我们解开教师个性化成长的神秘面纱。何谓教师?何谓名师?何谓卓越?教师的发展以“启航、拼搏、创新、飞跃、辉煌、品牌”为追求,形成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为支架,坚持铁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读书、沉下心来写书,做一个有职业规划的教育人。优秀教师的学术修养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理论素养、开阔的实践视野。优秀教师的智慧思考,来自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课题、专业写作……其中林教授总结的“磨什么?”完全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和教学壁垒,11条精准独到地指出了磨课的具体策略。研究教材聚焦文本要做到:心中有“标”、腹中有“本”、脑中有“料”、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多年的实践教学、智慧思考和读书写作,林教授形成了“思意教学”,结构体系、课型体系、评价标准等理论体系完整,以“问题线-思维线-发展线-素养线”为核心的教学主张,多本教学专著、多项教学成果浸透着林教授卓尔不凡的智慧与思想,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成长之路。

报告给我以震撼,以启迪,以感染。《人民教育》用无数教师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蓄势待发,悄悄涵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补充能量,储备知识。

一、读书学习

“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只有想得多、想得透、想得深才能走向理论上的成熟。专家的报告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胸怀,无疑给我们的心灵播下了美好向上的种子,要想改变自己,唯有读书学习,正如杨绛曾说过:“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丰富知识储备,通过知识的积淀,充实自己、完善自我,铺设一条有专业规划、有美好愿景、有成就感的人生之路。

二、实践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教”,又要“研”,还要“写”。“教”是“研”的前提和基础,“研”是“教”的总结和提高,而“写”则是“教”和“研”的概括、升华。课题研究是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能给科研注入新鲜血液,聚焦能力引向专业,我们以“主题研修、课题研究、团队延伸、支教帮扶、论文写作”等提升自我专业能力。“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经历学习-思考-实践-内化,正如从珍珠到项链的变化是散乱的珍珠-粗加工的日用品-精加工的日用品,我们的成长便才会有丰硕的成果,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在这经历中我们的科研意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强化与飞跃。

杜威说:“选择了一种职业,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当教师,也选择了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新时代的教师就要有品德,有文化,会思辨,有所价值。我最欣赏林教授说的何谓名师?名师就是“站起来是一座山,坐下来是一本书,躺下去是一条路”,用此句激励自己,不断向未来!

个性读后感(篇4)

近日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个性化备课经验》一书,受到的启发和感触颇多,首先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诚然,成为大师的路很崎岖,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向往大师,学习大师……

华应龙老师,江苏南通人。20多年来,他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了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在这本书中,一个又一个简短、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我认识到教育教学确是是一门艺术;它让你享受到简单而不简单,让你享受到简单、真实、珍贵的师生之爱;让您享受今天课堂教学中生机勃勃的活力;……而且引发了我的思考——华应龙老师教育教学的“魅力”何在?

华应龙教育教学的个性是什么?思考的结果是,我认为可以用“和谐”两字来描述和理解他的教育教学艺术之精华。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华应龙老师教育教学的“和谐”之魅力。

一、“理”和“文”的和谐

数学是一门符号性的学科,是属于理科性的,但华应龙在其数学教学课堂中总让你觉得这些枯燥、抽象的(1、2、3、4、+、-、×、÷等)数字和符号会显示出其主动性、真实性和丰满性,也就是显示出“理”和“文”的和谐结合。首先,他在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某个数学概念的引入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如“分数”概念的引入,他设计了小头爸爸买凉席,大头儿子用领带作工具测量的情境;又如“百分比”的概念,是根据学生喜欢踢足球的实际引入的。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其次,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中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他在课堂教学中把每个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为“孩子”,把师爱落实在对每个学生的尊重上。尤其是对课堂上和作业中做错题的学生,他是那样的宽容,因为他正致力于探索人文化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

这使他的课堂教学充满了人情。

此外,他的数学教学也有意个非常个性化的亮点,那就是数学人文材料和东方文化的自觉自然渗透。例如,在讲授分数、负数等概念时,善于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的发展历史;又如在“我会用计算器吗?”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他不仅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而且在“挑战自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在探索体会到难题可以化难为易,从而找到了解题思路时,很自然地介绍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理对学生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受用的。他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厚的人文底蕴,也为他今天课堂教学中创设的“理”和“文”的和谐结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学”与“教”的和谐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把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这种转变可以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低等因素,学生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华应龙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明显地体现出“以学论教”的理念,这首先体现在他的教学设计的引入总是设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或是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以便学生主动建构。其次,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他不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空,而且十分重视开放环境中的选择、调控、升华和激励。他对学生的每一步启发和引导,都是为学生的有效建设服务的。

华应龙老师“以学论教”的理念还体现在他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上教与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如书中《小数、分数、百分数复习课》的教学案例:兰兰同学讲述解题过程时,当她说得有些离题时,有的同学禁不住笑出声来;华老师却耐着性子让她说,当她说到点子上时,华老师说:

“哎呀,真了不起!”随着华老师的称赞,同学们鼓起掌来。华老师接着说:

“大家看,兰兰同**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接着又一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巧妙地化成了百分数……我都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复习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互化的例子”。他的话升华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体现了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这种升华也应该是本次复习课的目标。

从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到,在华应龙的课堂教学中“学”与“教”、“预设”与“生成”、“基础和创新”、“过程与方法”是如此和谐。

三、人际交往的和谐

对于课堂教学活动,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因此,课堂教学实质上是通过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来完成的。在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课堂上,你经常可以听到师生朗朗的笑声、自发的掌声和华老师的“谢谢”之声;你经常可以看到课堂多边交往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既有热烈的争辩,又有善意的宽容。

这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课堂交际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应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种和谐的人际氛围来自华应龙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对一个老师来说,尊重每一个学生是一种爱和责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因为我懂得并做到了尽可能地去尊重每一个人,所以我总是生活在阳光之中”。他认为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相互协商。因此,他的课堂教学可以表现出对学生个性,选择和劳动的尊重。

耐心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细心地启发、热心地赞扬,对华应龙来说,已成为一种教学的习惯行为。

例如,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有一位看上去很胆小的男孩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表示分数的意义,巡视时华老师问他:“表示什么意思?”男孩说:

“表示5份中的3份,”老师问:“这5份是怎么分的?”男孩说:

“平均分”。“对了!”在交流阶段,华老师有意让这位看上去很胆小的男孩展示一下。

这个男孩说:“把5平均分成3份。”同学们笑了。

有一位快嘴的同学把正确的说法说了出来。华老师让胆小的学生再说一遍。那男孩是对的。老师和学生们热烈鼓掌。

可见,这种师生之间的和谐沟通是出于人于人之间的尊重。

其次是华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尤其是当学生在课堂上答错题时,华老师总会从中找到肯定之处,让每个同学既能勇敢地站起来表达,又要让他能体面地坐下,以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

一个非常尊敬学生的老师一定会受到他们的尊敬。我们可以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绝对和谐的,和谐的沟通是沟通有效性的保证。

四、课堂环境的和谐

课堂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微观生态环境。一般来说,课堂环境应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物理环境方面,他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注意学生的童趣性,更关注应用的适时和适度。

在社会环境方面,他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在心理环境方面,他非常重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和对学生的全身心投入。

他的课堂教学,总的来说,给人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感觉。自然的、真实的也就是和谐的、美的,这样的教学才称得上是艺术的。用华应龙老师自己的话说:

“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个性读后感(篇5)

为了能与同伴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赫尔伯特毅然决定献出“她”那温暖的长“卷发”,给所有的伙伴带来了一件充满惊喜的礼物——羊毛围巾,赫尔伯特也因此更加出名了。这是-赫伯特,一只性格开朗大方的羔羊!

就像羊赫伯特一样,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最好的,就是最好的!

绵羊赫尔伯特非常特别吧!事实上,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就像我一样,我喜欢长头发和漂亮的衣服;高兴的时候会随口哼起歌曲,听到动听的**会手舞足蹈。

我喜欢涂鸦,画各种从我脑海里蹦出来的小东西;喜欢看书,入迷的连爸爸妈妈叫我都听不到,读到好玩的地方还会哈哈大笑;喜欢和伙伴一起玩,玩各种新奇或自制的游戏,即使偶尔和伙伴有小冲突,也会很快弥补!

孩子们,你们读过一只叫赫伯特的小绵羊吗?

绵羊赫尔伯特非常与众不同哦!“她”有一双漂亮的长睫毛大眼睛,喜欢留着长长的、温暖的“卷发”;“她”爱疯跑,爱玩旋转游戏、跳水炸弹游戏,而且还是滚草垛冠军。生日那天,赫尔伯特的“时尚发型”让所有的伙伴羡慕不已,因为“她”扎了一头漂亮的蝴蝶结,大家都觉得“她”好特别。

但是赫尔伯特的“卷发”实在是太长了,它们纠缠在一起,乱蓬蓬的,让“她”无法和小伙伴们一起尽情地玩耍。

今天我看了一本有趣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有个性的羊》。书中有一只羊。它一直拒绝剪羊毛。后来,他去剪羊毛前真的很难过。每一次剪羊毛的时候它都到其他地方去玩,终于有一天它感觉到热火朝天了才肯去剪羊毛。

原来,很多朋友劝它,但它就是不听。从那以后,它再也不敢不剪羊毛了。

从这本书中我领悟到了虽然有自己的个性是好事,但是有时候也不要一意孤行,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违反了自然的规律,到头来还不是自己吃苦。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读到的。

这只有个性的羊有点儿懒惰,很喜欢漂亮,到了夏天该剪羊毛的时候它不剪,还觉得很漂亮,把羊毛上都卡上漂亮的蝴蝶结。一天,天气很炎热,它的羊毛长的比以前还长,它浑身热的难受,到最后,剪毛人把它的羊毛剪了剪,它凉爽极了。

此后每年,它都按时剪羊毛,不敢偷懒。让我明白:人不能偷懒,要学会勤奋。

个性读后感(篇6)

对于影片《骆驼祥子》中的虎妞的形象与性格,或许有人仍然很不满足,因为无论是作为反抗者,还是叛逆者,虎妞的复杂的性格以至复杂的精神面貌,都不是无可指摘的。但是,文学艺术的最大特点,是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现实,它直接地反映着人的生活的整体,艺术形象的人,则更是一个丰富的个体,结合着他的阶级地位、生活、习惯、心理状态,以及同别人的相互关系等等,反映着周围环境给她的多方面的影响,反映着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艺术形象丰富性的特征,也正是使它成为高度概括性的典型的主要因素。所以我认为,影片《骆驼祥子》,对虎妞性格再创造的特征之一,也在于它写出了虎妞形象的丰富性,使虎妞真正成了老舍笔下的那个劳苦社会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对于电影表演艺术,我是地道的外行,谈不出什么意见来。特别是斯琴高娃的虎妞,作为一个在三四十年代曾经生活在北京下层社会的人来说,不仅挑不出她的破绽,而且还要对她的深人角色的逼真的、精A的艺术创造,表示我由衷的叹服。只不过有人曾听导演讲过:高娃排戏,你要七分,她能给十分。使你有选择的余地。但是,对于中国艺术传统央说留有余韵。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表演上讲求神似,讲求含,讲求分寸感,又是它的一贯的民族风格特色。所以尽管我们在《骆驼祥子》里,还没有看到斯琴高娃有什么失分寸感的表演,可是,水满则溢,对于斯琴高娃同志来说,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于自己艺木上的成熟皿多有一点这方面的等觉,岂不更有利于自己艺术上的成熟。

个性读后感(篇7)

近来读戴尔·卡耐基的名著《人性的弱点》,让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戴尔·卡耐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美国著名演说家、作家和教育家。《人性的弱点》一书耗费戴尔·卡耐基15年的心血,初版于1936年就广受读者欢迎,几经再版,八十年来依然畅销风靡,不可不说是经典。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人际关系,囊括了自身,他人,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了人际关系中的各个层面,气象万千。

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作者卡耐基列举了许多人们的通病:喜欢责怨他人,吝啬赞美之词,忽略他人需求,盲目模仿他人,不良的工作习惯,易对事情感到怠倦,缺乏自信心,恶意批评他人,接收批评不诚恳,不懂关心他人,不懂对人微笑,忘记他人名字,不喜听人述说,不顾他人感受,忽略他人价值,好与人争论,不尊重他人,不敢承认自己错误,待人不友善,“己所不欲,欲施于人”,不善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过于直接表达自己意图,忽略自己的伴侣,畏惧困难,缺乏信仰,忽视自我,盲从他人,等等等等。

诚然,人非圣贤,谁能无瑕。纵使是圣贤,也并非是天生的圣人,必定是后天的不断的积累和提高自身的自我修养,成就非凡。《大学》有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人性的弱点》,是戴尔·卡耐基在经过多年的“实验与研究”写出来的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一种辅助人们不断追求上进,完善自我的修身工具。

读完此书,让我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处理有了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不妨从以下几点浅谈下自己对处理人际关系的感悟。

其一,与自己。书中开篇题到”如欲采蜜,勿蹴蜂房”——想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要破话关系的对象。这对象可以是他人,同时也可以是自己。而且,一个“勿”字,更突出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处理人际关系的主体是自己,因而自己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自己才能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古语也有提过,“修身为本”。自身的姿态摆对了,不怕处理不好与他人,与社会等的关系。

在《人性的弱点》中,提到了许多关于提高自身修养的片段,比如说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要模仿他人,学会自我批评,懂得自省,拥有良好的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的确,作为个人,其自身的缺点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在面对自身的缺点时,有些人选择的是隐藏,回避,而有些人则是努力改正。我们无法改变别人身上的毛病,但却可以修正自身的缺陷。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在知道自己的有点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知足的同时也需知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有自省的态度和敢于自我批评接受他人批评的勇气。见耻而自省,见贤而思齐。责人易,自省却很难。每当我们因什么事情而动怒的时候,因什么事情而心生埋怨的时候,因什么事情而悲恸哭泣的时候,因什么事情而感到孤独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下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个人舍弃人生应该有的喜怒哀乐等百态情绪,只是选择一种更为理性的方法对待负面的情绪。因为在拥有负面情绪的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的说明了自己的度量小,难抑自己的情感。

他人的错误造成的,不妨大度一点选择原谅;如若是自己的不当造成的,与其生气不如反思自己。《人性的弱点》中关于“生气”也提到,“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不会生气的人是智者。”遇到气愤之事而不怒,无形中提高自己的容忍度,自省心,与之相应的是的自身的素养。

以上就生气这一情绪做个例子。以此类推,在对待其他的事情上也可借鉴。如受到批评时,当你想生气或是将悲伤时,不妨先听下批评的内容,如果批评得有根有据,在词在理,虚心的接受是最明智的选择,同时感激对方指出了自己的不足;如果批评毫无根据,强词夺理,微笑待之,有些人“批评他人是一种自我满足”,就当做了一件令别人高兴的事,体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或许有些人觉得这多少有些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赶脚,不过反过来思考,不接受不置之不理,那该怎么做?反驳,争论,得理不饶,证明对方错了?公理自在人心,是对错不了,是错争不对,是非对错自有分辨,争执只会让自己变得势力,刻薄,争强好胜。

与自己,就是强化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成熟,更理性的看待事物。

其二,与他人。他人是人与人相处的客体,作为客体的他人群体庞大。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使得人与人之间,自己与他人之间难免会产生分歧、隔阂,怎样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间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人性的弱点》主要也是论述了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相处。如真诚的赞赏他人,激发他人需求,关心他人,让他人愉悦,尊重他人,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等。

古训要求我们“与邻为善”。邻,可以理会为周边的人。戴尔·卡耐基所讲述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关键一点就是“善”待他人。当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不简单。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从不同的角度,通过许多事例从细节上阐述了如何与人为“善”。

《人性的弱点》中有个章节,让我联想到自己以往工作经历的一件事。大学做兼职期间,去一家汽配仓库做仓管员,每天的任务是帮仓库理货。仓库不大,里面的货供老板自己开的几家汽修店调配使用。一天突然走进来一个人,然后以肯定的语气直呼出了我的名字,询问我工作累不累,是否习惯诸如此类的问题。当时我愣在那里一头雾水,一一回答了他的问题,但自己心中却满是疑问。一旁的老员工告诉他是店里的老板,来仓库视察。顿时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被人记住姓名的感觉总是很好的,何况还是这里的老板。事后我思索:老板之所以会叫出我的名字是他之前有看过我的资料,他记忆力很好,过目不忘;也或许只是临时问了下行政人员。但无论怎么样,光从他能直面道出自己名字这一细节而言,他是个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拥有几家店面了。或许是因为我们许多人注定一生注定会默默无闻的,被人知道的感觉是很好的。自那以后,我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有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上面所说的也是卡耐基在书中也提到的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注意的一个细节,在书中像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除此之外,与人交往应注意的事项还有很多,如:间接委婉的指出他人错误,不要总是责怪他人,不要与人争论不休,用鼓励代替批评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在实施起来却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在别人发生失误时心生怨责。然而,如何将这中怨责消弥用勉励去代替批评?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分歧时,如何在理屈词穷时做到不强词夺理,如何在得理时不趁胜追击,做到饶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扪心自问,自己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吗?自己又会在别人表现出色时赞扬他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他人与自己意见相左时,是竭力试图使对方采纳自己的意见还是集思广益?......

生怨恨,误以为自己故意找茬,所以作者后面又说到,“有时候赞扬比批评更有效”。遇到分歧时,争论是并不可少的,适当的争论会让双方都了解对方的立场与观点,可以更加全面的考虑问题,也算是一种沟通。但一味的争论下去直至双方皆以面赤耳红依旧不善罢甘休就不是好状况了。所以,在使对方了解自己的失误时,在清楚对方的观点后,指责或是争论,都可以戛然而止——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点到为止”,胜负自判。所以,这就要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注意“度”,即“分寸”——是一种细节,也是一种善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善,但可以尽可能多的发散自己的善意。与人为善,于己为善。

个性读后感(篇8)

“人力资源经理权力最大,掌管生杀大权,个个都是人精。”初识人力资源管理时,这是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但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人力资源经理还有另一面:

人力资源经理通常在企业内是最不被理解、最缺少朋友的人,很多时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不到其他员工的认可和有效支持。尤其是面对这样一个现实:80后已经步入并逐渐占据了职场的中心舞台。

任何一个时代出生的人都没有像80年代出生的人那样具有如此鲜明的时代特点,以至于“80后”这个词远比”60后”、“70后”甚至“90后”响亮。最精明的人与最有个性的人的“较量” 是80后”自身价值观和个性与前辈管理者冲击后产生的新问题。当我翻阅费洛迪先生《才经》,站在如何管理80后员工的角度上解读这本书时,给了我一些新的启发与感悟。

“谁动了我的面具”——抛弃刻意维护的尊严,跨越年龄的代沟。

让员工喜欢自己?让80后员工喜欢自己?这是人力资源经理无法实现的目标。

不让这帮“年轻人”背地里觉得自己很烦就不错了。80后注重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实现,弱化权威和权力,憎恨规则和约束,更加灵活开放。人力资源管理者不需要精通他们的喜好,但是必须熟知,这样在与他们交流的时侯才能有共同语言,与他们交朋友远比“英雄式”的强压管用的多。

仅仅熟知还不够,面对这样一群自信满满的员工,更多的是需要“沟通”二字。这是消除代沟隔阂最好的办法。或者80后确有不成熟之处——自信、自负,不满意就挥挥手走人,但回避或者指责不是办法,加强沟通和互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抽机会与他们闲聊,但不是你说他听,而是问些他感到最骄傲的事、最喜欢的事,让他尽情的倾诉和表现吧,你只要带着微笑、 专注的看着对方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让他感觉到他自己的重要和你对他的重视。丢掉自己权威的面具,走进80后员工的内心深处,他们只不过是在“乞求”少许的欣赏与肯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相互理解,不是为了花上两三个小时听一些无谓的大话、空话,比如,在茶馆里面头脑风暴会比那四平八稳的会议室效果要好许多倍,比如让他们自由组队成立项目组,比婆婆妈妈的安排、协调要好许多倍,教育80后不如让他领了任务,然后“返聘”你成为他的顾问。

这样领导者的角色已经改变。大部分80后喜欢享受生活、享受工作,把工作视为生活情趣的一部分,他们不希望自己一天的时间都处在经理的脸色之下。作为人力资源经理不可以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监督在他们的身边,所能做的就是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时间管理,做好职业规划,让他们看到不久的将来自己在公司里的蓝图。

“我不愿听你的歌”——弱化制度权威的压迫,让80后员工赞赏自己的观点。

说服80后员工认同自己?这可是件难事。除了动用制度权威外就别自找没趣了。

但对于费洛迪这样的高管来说,这很容易。当然,费洛迪没有能力把人们的脑袋打开,把他的想法放进去,然后缝起来。事实上,费洛迪的第一条规则是不要把情况变成说服者和说服者之间的游戏。

世界上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在辩论中取的最大的胜利,那就是尽量避免辩论。第二个规则是不要说“你了”!那样你肯定就失败了。

第三条规则是一发现错误就承认。前三个规则都指向人力资源本身。 前三个规则是纠正自己。让80后员工感受到平等和尊重,需要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

比如书中有这样一段:说要说服一个80后员工去参加一场企业培训,就可以去问他,“您看我怎样帮助你才能使你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他肯定会愿意**有关自身发展的问题,很多解决办法可能不用你说他就想出来了。

“把伤害全给了你”——丢掉手中的大棒,给一个善意的拥抱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用蜂蜜比用大棒更能让人发自内心地为你工作”。对于80后,激励比惩罚更具鞭策力,在谷歌搜索引擎中键入“薪酬”会得到2.4亿个搜索结果,键入“奖励”会得到5600万条搜索结果,很显然,海量的文献证明了薪酬又是奖励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80后的员工更加现实,“蜗居”、“蚁族”、“胶囊公寓”已经他们汗颜,他们更加渴望金钱与能力的晋升。现在很多的理论都在强调个人激励,按绩效奖励,这一套在80后身上有些缺陷,个人激励可能促使原本就是独来独往的80后去竞争而不是团队的协作。过分重视个人目标可能会使他们失去整体观念,变得麻木不仁,甚至犯下致命错误。

1982年美国空军整个雷鸟特技团队的坠毁就是一个悲惨的例子,所有的飞行员都遇难了,仅仅是因为他们只关注于跟随前面的飞机且保持一定的距离,当领头的飞机遭遇机械故障冲向地面时,其他的飞机也跟着这么做了。“吃你所猎”有这着其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忽略了“大锅饭”的好处,个人薪酬不仅仅取决于个体的表现,还取决于一个团队乃至一个公司的利润水平和资历,对于管理个性的80后员工更为重要。

作为80后的我,站在人力资源经理的角度深刻的剖析了那么多如何管理80后员工的“良方”,只是因为我也是80后,这正是我内心对于今后步入工作后希望得到的“被管理”的畅想,不要说我们是难管的一代,是管理者暂时还没有找到更好的与我们沟通的办法,时代在前进,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俱变。抛开对我们这些80后的偏见、成见,用真心为我们铺设一条成长的道路,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定能撑起企业的大梁。

个性读后感(篇9)

曾经,和同为教师的好友玩笑,竟信誓旦旦,立志要成为一名名师;而今,六年已逝,自己依旧默默无闻,果然玩笑终归玩笑。

近日,聆听了林伟老师的讲座,惊觉成名之路任重道远,十年摸爬滚打成骨干,二十年沉淀积累拼高级,三十年辐射引领铸名师看到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越发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受林伟老师思意教学的启发,我想,我要做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有情怀的好老师。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确如此。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就以现在的部编版教材来看,不仅要求每位教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走进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讲清重点难点;还要求更多教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跳出教材,整合专业文献,单元整体教学;更希望越来越多教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融入教材,注重立德树人,通过活动探究,让知识真正为我所用,让思想在生活情境中自然生花所以,我要多读书,多思考,用知识和思想武装自己,让教学更有趣味和深度,让文字更有智慧和温度,让语言更有质量与厚度。

教育的技巧在于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是我最得意之处。我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享受课堂,我特别享受在语文课上我们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对于未知在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那一刻我暗暗自喜,美不胜收,我想这便是我作为老师的乐趣吧。慢慢地发现,工作上的小确幸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教师已不再只是我的一个职业,更多的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是我努力追寻,拼命奔波的一种信仰。可惜,没能把这些珍贵的瞬间一一整理,书写成文,永恒定格所以,我要多动笔,多写作,时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我的生活因语文而更有滋有味。

选择了当老师,也就选择了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我深以为然。双减政策下,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付出与艰辛,无形之中更重了,但我们没有时间抱怨,能做的只有扛起这面大旗,在时代的洪流中,勇往直前。因为,这是我们的选择,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我们手里捧着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因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国强的坚定基石;因为,我们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因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所以,我要开阔自己的政治眼界,拓宽自己的价值襟怀,时刻志存高远,不忘脚踏实地,坚决拒绝平庸,永远追求卓越,做一名有境界、有情怀的好老师!

个性读后感(篇10)

“我一直都有这样的一个愿望,向全世界介绍‘华德福教育’,包括有悠久教育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现在,黄晓星向中国人介绍‘华德福教育’就是实现了我的愿望。”——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学和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道格拉斯.斯朗的一段话。

《迈向个性的教育》是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面向中国人介绍的第一本书籍。作者黄晓星先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学习“华德福教育”的学者,也是“华德福教育”亚洲联盟的中国代表之一。

“华德福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人智学的理论基础上的。人类智能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智能,即人类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类智力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自身和人类精神的存在、物质世界和宇宙现象。

研究人智学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这种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并可以依内心世界的需求来调节,直接获得与精神世界的共鸣。

奥地利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对人的精神活动做了深入的研究创立了“人智学”。他发现人类意识是一个周期性的发展,以七年为一个周期。

第一个成长阶段是指从出生到大约7岁换乳牙之前。

第二成长阶段是7岁到青春期。

第三成长阶段是青春期到21岁。

在7-14岁儿童的第二生长阶段(一年级至八年级),儿童的生命组织主要活跃于情感的发展。进行世界是美的教育。因此,华尔道福学校不仅开设了大量的艺术、文化教育课程,如美术、表演艺术、手工艺、园艺、农学等,而且还运用艺术方法教授数学、科学、文学、外语、历史和人文。

而对于孩子愿意参与生活的天性,让孩子参与到各种日常工作和艺术创作中,形成对生活的责任感。他们的责任感又是来自于对美的感受和执着追求,而美的感受是建立在学龄前美好和善良想象的基础上,孩子心中有美好的愿望,学校有环境让他们实现,更能加强孩子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华德福教育”让学生把思考和理想付之于现实,主要是让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动手创造。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表、数据和样本撰写材料,然后装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科书

华尔道福学校以主题的形式安排课程,在内容和方法上强调艺术性。主题的内容安排是根据儿童的内在需要而设计的,注重深层次的意义。主题编排的核心线索是儿童意识的发展过程。

在一年级儿童从神话故事中学到生活结构。在二年级,孩子们从不同文化中的圣人故事中学习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在三年级,孩子们从圣经故事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四年级时,孩子们学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世界。五年级时,孩子们学习古代文化史,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在六年级,学习希腊和罗马历史,同时也学习物理,结合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与科学,挖掘自然规律、人体与自然的统一美......“华德福教育”的特别之处在于教育方法的艺术化,艺术化教育不仅仅是艺术课程,而且也表现在艺术课以外的各个课程之中。

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滋养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滋养人内心的意情,使人与生俱来的意志和欲望产生本能的反应。通过良好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心灵深处的活动,行为、人格良好和艺术良好的关系是密切的,而且是同等重要,良好的行为也是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在艺术创造中可以不断的完善良好的行为和提高自身艺术能力,因此艺术形式和人的行为和谐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目前在“现行教育”之下,虽然很难将“华德福教育”得以运做,但“华德福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值得探索和研究,它独到的特点

对于日后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借鉴。美术学科比较接近和容易实现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个性读后感(篇11)

我觉得一个人走路摸索太艰苦,猛回头,发现自己走了太多的曲折路。在名师胡月英的引荐下,遇到了林伟老师的《教师个性化成长与教师高层次专业发展》讲座。

讲座内容虽只有两小时,但他背后的努力之大是无法让人想象的。这个讲座是他成长的浓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追求卓越中,要善规划、多阅读、勤写作。

善规划就要明了目标、路径、方法等。我虽已认识到规划很重要、很必要,听了此次讲座,才发现自己只站在规划的大门口,刚推开门,不禁自责起来,转念又想,任何事从觉醒的时候开始都不晚,我的开花期是这个时期吧。

我赞同人即风格的观点,每个教师能教出自己的风格才是正常的教学生态。杨振宁先生说,他选择的物理研究领域与自己的气质是契合的。我认为,教育教学也需要选择与自己契合的点发展,坚持下去,也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追求卓越的路途中,需始终保持心向往之,行向往之的状态,无论顺风还是逆风,都需竭尽全力,逆风更能磨炼人。别人的灿烂,我们可以学习、欣赏,但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所有的成功、成就基本是始于模仿,终于创新。

林老师说读书让教学更有趣味和深度,让教育更有智慧和温度,让人生更具质量和厚度,我深以为然。读书是我最喜欢的事,坚持阅读30年,博而杂,典籍、杂志、报纸等,《读者》《中华读书报》、人物传记是我现在的固定阅读内容。阅读为我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智慧,滋润了心灵文字的世界无限广阔,阅读的乐趣是无穷的。天长日久的阅读为我累积了教学资本,快速解读教材,故事随手拈来,灵感瞬间降临大部分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有一周,我带八、九年级语文,还要参加七年级公开课展示,能比较有底气、自如地转换角色,是阅读帮了我大忙。

写是教和研的概括、升华。我坚持写日记近26年,大部分是流水账;在语文教学中,我喜欢从写作的角度解读课文,教学课文,写下水作文,把每次工作中的抒写(国旗下的演讲、公开课观后感、教师论坛、工作总结、美篇等)都当做一次很好的练习;经常在写作中游走,获得了许多。这些写让我保持着卖油翁说的惟手熟尔的写作状态,我也惊喜地发现自己能比较从容地应对各种抒写任务。这次培训为我专业写作指点了一些迷津。

进步就是这样在主动和被动中发生着的。衷心感谢每一次高质量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