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国富论》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30

2024《国富论》读后感7篇。

按照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整理了一篇题为“《国富论》读后感”的文章。书籍是明灯,可以照亮我们前方的路,随着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让自己深受启发之后。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这篇文章涵盖了许多话题相信您能从中找到您需要的内容!

《国富论》读后感 篇1

一直以来,《国富论》这本书吸引着我,不管是它所占有的市场阅读量,还是知名度,深深觉得,此生以来,一定要读一读它。由于工作的关系,只有饭后闲杂时间,断断续续的浅读,也不敢深深细度,因为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理论,即使在今天,仍然在按照他所阐述的发展规律一一行进,对我来说,作者真不愧是经济学的“始祖”,逻辑思维如此缜密,看待事物一针见血,令我深深折服。抱着虔诚的心把书读了大半后,有些地方我越来越迷惑,有些地方豁然开朗,然而,我始终不能把书中所讲的东西前后贯通起来,经常陷入片面化的理解之中。

一方面,我认为我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作者的水平;另一方面,一本好书应该慢慢地阅读,并带有浓郁的味道。 当今社会的步伐过快,有可能忽略了本书中的许多要点。但,通过阅读它,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手段以及如何达到目的的必经程序。作者是一名经济学家,更是一名哲学家,他十分巧妙地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等等融合在了一起,引经据典,数据前沿,并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与世隔绝的作者,而是通过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调查论证分析,才产生了如此伟大的作品。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必要仔细阅读它。一方面,我们能够通过阅读它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做辅助。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分工,再从分工说到交换从而引出货币媒介这一工具。全书还通过货币解析了商品**及商品价值,以及**的构成成分是由工资、地租和利润三大部分组成。

同时,该书还把整个政治经济体系联系起来,阐述了其内在联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谈到了分工,所以我对分工有着深刻的印象。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这是主要原因。通过分工,效率得到提升,进而相同的工作时间中产出的任务完成量就呈几何倍数增长。

读完全书,我认为本书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与当今时代不相符的地方,甚至有些言论与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完全相悖。但是,在那个时期,作者提出这些观点并不容易。因此,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只在平时多读好书,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要多思考、多思考,结合国家、社会、历史、人文等方面,为国家、社会、全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富论》读后感 篇2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政治论和经济思想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没有后者的增加,就没有前者的增加。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

没有国民财富的增长,就没有劳动需求的增长。(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国民财富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增长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

问题:一方面,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不愿在农村从事贷款业务。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禁止各种民间非正规金融、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问题。

(3)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将尽最大努力节约消费,希望靠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些收入来补充这笔财富。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

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加深,更有利于不同类型资产的控制和使用,为后人树立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4)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如高利贷)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

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在于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很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如洗钱、黑恶势力的干预、借款人被迫犯罪等现象。

《国富论》读后感 篇3

每一个成员国的劳动都是为本国人民提供生活必需品和便利,或者用这些产品换取外国的必需品和便利。影响一个国家成员数量的原因是劳动力提供的必需品和便利的数量。斯密说有两个:

一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即劳动生产率。二事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比例。相对这两点,第一点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明未开化的种族中,人民有时候必须抛弃或者杀死其中的老弱病残,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在许多文明开化的社会中,总是有许多从事无用的劳动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员和军队!

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这可以归结为三种情况:一是每个工人只从事一种工作,可以提高劳动能力;二是可以节省从一种工作向另一种工作转变的时间;三是发明了一些机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在人类族群内部是禁止偷盗和抢劫,所以某个人想要获得某种物品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劳动获得,一种通过交换获得。在族群内,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矢的人发现自己专心制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猎更有利;比如善于造房的人发现自己专心造房比种田更有利,于是他们就是专心从事某种劳动了,分工就产生了。

交换导致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因为市场太小,劳动者不能用自己消费的剩余劳动产品来换取别人的劳动产品。最早的文明种族都在河流附近,因为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水陆运输比陆陆运输有着天然的优势

第一,水运风险较低,陆运要通过野蛮民族的领地,危险较大;第二,成本相对较低,通过水运需要的人数和交通工具较少。所以由于水运的好处巨大,工艺和产生的改良出现在水运便利的地方就理所当然,这样改良要很久才会传到内陆地区。

当分工完全确立后,只有一小部分自己的劳动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他必须用他无休止的劳动产品来换取别人的劳动产品。在交换过程中,有些商品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可以换成所有的劳动产品。

在这一时期,有贝壳、糖和许多其他物质起到了这种作用,但它们最终被金属所取代。这是因为金属易于保存,易于分割。于是金属货币就这样产生了。

一个人是贫还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多少和品质决定。商品的价值分为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任何商品的实际价格等于该商品能够购买或控值的劳动力数量。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正尺度。

世间所有财富,最初都是用劳动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虽然劳动是衡量所有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正尺度,但商品的价值通常不是以劳动来衡量的,而是以商品的名义价格来衡量的。通常而言,劳动也像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

所谓实际价格,是指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劳动报酬的便利条件。所谓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货币。劳动者的贫与富,不是与劳动的名义价格成比例,而是与劳动的真实价格成比例。

劳动的真实价格,一年一年的来说货币更容易体现。一个世纪来说谷物更容易体现。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化之前,劳动是决定各种商品交换的主要标准。比如,两个小时劳动才能获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两倍于一个小时就能获得的物品。如果要让资本投入生产,必须给其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资本利润),这个时候资本也参与了劳动产物的分配,资本的利润与资本的规模有关。

土地私有化之后,地主会要求土地上所有的产物中的一部分会自己(也就是地租),这个时候地租也参与劳动产物的分配。劳动不仅衡量价格分成劳动不分的价值,还衡量价格分成租金和利润部分的价值。分开来说,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这个是那个部分全数或者其中之一构成。

一般来说,例如,构成一个国家整个劳动年产品的商品价格由这三部分组成,财富以这三种方式在不同的人之间分配。一国财富劳动产品的平均值或平均值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取决于工资、利润和地租在人民中的分配比例。

商品的自然价格就是一种商品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是按自然价格出售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就是商品通常卖出的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市场价格。

愿意在市场上付出自然代价的人被称为有效需求者。他们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因为这种需求使商品销售称为可能。如果市场上任何一种商品的供应量不足以满足对这种商品的有效需求,愿意付出自然价格的人就得不到所需的数量。他们中有些人宁愿出高价也不愿得不到货。于是竞争便在有效需求者之间发现,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价格上升程度大小,要看货品的缺乏程度和竞争者富有程度和浪费程度的大小。

反之,如果市场上的供售量超过了这种有效需求,这种商品就不能全部卖给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其中的一部分必须卖给出价较低的人,市场价格于是低于自然价格。下降程度的大小,要看卖方怎样急于要把商品卖出,易腐败的物品比耐久性商品在卖方之间竞争更大。市场价格虽然能长期高于自然价格,但是却不能长期低于自然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必然是工资,利润或者地租中某一方或全部都不能达到自然率。这样这三方肯定抽掉一部分,使商品数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价格靠近。自然竞争的市场价格一般都是卖方能承受的最低价格,垄断的市场价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价格。

关于劳动工资和利润,如果一个人通过劳动不能获取养活自己,那他必须通过坑蒙拐骗来获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资时必须要让劳动者能养活全家人。最高工资不是出现最富裕的社会,而是出现在最快富裕的社会,也就财富增加最快的社会。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资本具有较低的利润,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工资;在财富停滞的社会资本具有较高的利润,较低的工资;在即将衰退的社会,资本具有最高的利润,最低的工资。

《国富论》读后感 篇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和自豪!但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因为,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通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但通过社会良好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私利,形成道德行为规范,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因此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必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构建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可以接受的,即孔夫子所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认为不公正的东西,如偷窃、杀人、利用他人、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正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游戏规则。

史密斯把正义与基于善良的道德区分开来。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

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但不要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如今,法律越来越完善。当正义与法律逐渐联系起来时,我们发现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但是,法律制度很冷淡,只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可以心安理得地坐在地铁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因为没有法律规定一定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

但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己的位子。正义允许我们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而同情则要求我们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

”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破坏可以得到个人利益,但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因为破坏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动的。

它要求一个人看到不公时站起来;它要求一个人克制自己,即使他的行为间接影响到他人的幸福。因为道德,人类社会变得多姿多彩;因为道德,人类社会才能有序和谐地运行;因为道德,我们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可以大大降低。道德为社会每个人提供了可靠的生存空间。

道德的丧失正在使我们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我们的**,企业乃至个人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对付不道德者。如果每个人都有道德,从而减少使用法律的频率,不是更好吗?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于人类利已之心,道德的实施只能通过个人的强制。法律不能成为一种执行道德的手段,因为它不能超出正义的范围。当我们想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时,“内心那个人马上提醒我们:

太看重自己,太轻视别人,就会把自己变成同胞轻视和愤慨的对象。”然而,要达到个人内心的强制,对于追求私利的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通过社会群体对违反道德的个人的指责乃至唾弃,也确实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加强道德意识的建设。

赵一粟管理学院11年级工商管理一班11051006 159********

《国富论》读后感 篇5

管理学院会计1303班程亚超

摘要: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开山之作,其中的科学思想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乃至当今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国富论的内容和思想为基础,阐释了中国经济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中国梦的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国富论中国经济中国梦

正文:《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对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起了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是一项资本主义的经济工作,但对中国的经济问题也不乏讨论。斯密在书中阐述了对过去中国经济的看法和见解,更重要的是其诸多经济思想对于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仍具有很多借鉴意义。今天,阅读《国富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多次提到中国,并提出了关于中国的一些独到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确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中国对**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的流通和**。但与西欧国家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相比,中国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与500年前马可波罗的描述几乎相同。

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对外交、制造业和法制的极度蔑视。概括来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有关中国的论述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富有但停滞不前

史密斯对中国的总体认识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现在却停滞不前。 “富有”而“停滞”这个观点是斯密在论述怎样增加居民收入和社会资本时提到的。

在书中他说到:“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各旅行家的报告,虽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但关于中国劳动工资低廉和劳动者难于赡养家属的记述,则众口一辞。中国低阶层的贫困程度远远高于欧洲最贫困的人。”

斯密对当时中国下层人民的描述大体是无误的,当时的确很多人终日劳作亦难以糊口,手工业者状况则更差。当然,他关于中国“停滞不前”的论点同样有自相矛盾之处。比如如他在书中随后说到:

“中国虽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但似乎还未曾退步。没有被居民遗弃的城市,也没有荒芜的农田。每年所从事的工作保持不变或几乎不变;因此,用于劳动维修的资金也没有明显减少。

所以,最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质料虽还缺乏,但还能勉强敷衍下去,使其阶级保持着原有的人数。”

斯密在行文中反复使用“可能”、“似乎”这样含义模糊的词语,甚至“进步”与“退步”这样自相矛盾的词语同时用在对中国的分析上,显然说明他对中国的实际状况有很多猜测的成分,但并不影响它的实际意义。

1.2重视农业但忽视外贸

一方面,在史密斯看来,重农政策是中国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他承认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优势,认为中国比新大陆国家富裕,比欧洲国家有更多的优势。新旧大陆国家,与中国的耕作制度和农业产量相比是难以匹敌的。

他同时指出,中国特别重视、只重视农业,**的政策也保护农业。正是因为中国封建君主的收入几乎是土地税或地租的唯一**。租税征收额的大小,取决于土地年产物的多寡。

地租制度使君主和**享受到了耕地的利益,但却抑制或挫伤了土地经营者的积极性。按照斯密的说法, “为了增进农业而特别重视农业,并主张对制造业和国外**加以限制的那些学说其作用都和其所要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并且间接妨碍他们所要促进的那种产业”。重农国策导致过去中国社会发展于农业又停滞于农业,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掣肘,在工业革命的的浪潮中被远远抛下。

另一方面,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更多的是强调外贸的作用,他认为,外贸在国民财富的增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中国的城市,它不是经济控制中心,而是政治控制力最强的地方。显然,他们不能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也不能成为外国**发展的中心。而且历代王朝的一贯政策都是重本抑末。

除了对商人严格的政治限制外,残酷的经济勒索,更重要的强制控制手段,是中国特有的官商制度和官手工业。该制度既可以使国内商品需求( 统治阶级消费) 得到满足,也不致失去对商品经济的行政基础。总之,对外国**的蔑视甚至敌意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因此,尽管面对着代表着工业文明的海洋,它却无法超越大陆。

1.3**与中国

中国对**的巨大需求对世界产生了影响。**与中国的关系如此之密切,也难怪斯密在《国富论》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在论述以**衡量商品的真实**和货币**时,斯密对广州和伦敦做了一番比较。

他说,在中国广州,半盎斯**所可支配的劳动量或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量,比伦敦一盎斯**所可支配的也许还要大。银价的这种差别,在欧亚初通**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就比欧洲高得多,迄今仍是如此。在这里,斯密关于中国经济真实情况的了解可能不是十分的确切,但中国对**的大量需求以及银价的高昂这一事实,在当时则是确定无疑的,因为他亲眼看到了欧洲**大量流往中国的事实。

现在的研究表明,史密斯的判断是非常正确和远见的。

尽管斯密对中国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但他的分析对我们来说仍富有意义,他的许多论点有意无意之间成为我们今天论证的出发点。今天看来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史密斯对中国发表评论以有200多年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告别了停滞,迎来了快速增长,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改革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

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提出的市场机制,经济人假说,看不见的手等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重视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仍然是现代市场经济最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对分工、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分析,史密斯认为市场机制是商品经济发展阶段最有效的运行机制。西方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共性,我们应当尊重经济运行的规律。虽然市场机制有其局限性,但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重视与之相应的自由竞争环境的创造,破除经济活动中人为的封锁和垄断,在有关法律规范的保护下,自由公平地广泛开展竞争。

2.2重视私人利益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指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自利性是搞好市场经济的前提。在私人利益的驱动下,它自发地诱导国民财富的自然提升,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自动地使社会供求趋于平衡。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第一基石,是经济学建设的基石。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经济主体利益是控制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在微观层面,市场经济的运行核心是由私人利益驱动的。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高度重视主体利益,并确立起以经济主体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利益机制,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让各经济主体围绕其利益的自我制导来从事充分自主的生产经营。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社会主义的企业和劳动者与斯密所说的 “经济人” 有区别, 但决不能因此忽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利益, 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地运用利益杠杆来激励和调控企业及其劳动者的积极性, 以便更好更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2.3把握好**与市场的关系

国富论提出的依靠 “看不见的手” 管理经济、尽量减少**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经济主体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经济运行机制必须依靠市场调节。市场自发调节形成了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竞争使**水平降低到最小, 既能够保证生产者继续生产, 又使消费者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市场自发调节保证了按照经济和最有效率的方式使用资源, 既在最低的**水平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又使生产者愿意在最低**下提供产品。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 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 而不是由**推动,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 而不在**。当然,市场经济不是没有一个**而是一个**知道它的边界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指出允许**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责任是:保护社会免受其他社会的暴力入侵;保护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受其他成员不公正的压迫;建立和维护具体的社会公公共程和公共制度。

即使在履行这些职责时,**的设计也应考虑引入竞争。在市场与**关系上, 应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和经济运行机制, 强调自利和竞争的作用, 并允许**在 “看不见的手” 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现阶段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应配合有限的**干预, 以自利和竞争为基础, 以达到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财富增长的目标。

正如中国梦所追求的那样,《国富论》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实现国富民强。 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经济发展是基石。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基本主题。

从中国梦旗帜下中国经济升级的角度看,质量和效益并重,着力改善民生,绿色生态发展,坚持改革开放都尤为重要。

3.1质量和效益并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中国梦,实现国富,不能仅仅追求速度和数字,更多地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看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完成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我们要放慢脚步,找出自身发展的不足,努力创造高效的发展方式。

当然,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升级,经济质量和效率能否提高,都取决于创新。创新必须有两条腿,一条腿是科技,一条腿是制度环境。除了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外,还应培育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创新文化。

让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3.2着力改善民生

中国梦不仅关乎一个国家,更关乎每个人的幸福。经济发展在创造“国富”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民富”。今后,改善民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实现城镇化转型,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就业,改善居民收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着力改善民生,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就需要扩大内需以更高的标准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让大家过上更加幸福、更加美满的日子,以国富带动民富。

3.3绿色生态发展

中国梦的颜色一定是绿色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财富的实现将毫无意义。今后,中国的的经济升级必须要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变,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尤其是现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改善环境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做起,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环保投资,呼吁全民环保等等。绿色发展不是要我们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国富论》读后感 篇6


各位党员同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学习党史,这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党课,也是一场全面的精神洗礼。只有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才能提高个人思想认识,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重大意义;只有不断汲取党史的养分、力量和智慧,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党的理论分析实际项目,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第三章《全民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第四章《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12年里,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带领着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畏牺牲、奋战到底,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通过学习,我认为作为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一名党员干部,要做到“三个发扬”,下面结合近期学习情况,和大家作一个简单交流。

一是要发扬初心精神,担当时代使命。中国革命的发生是因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国民党独裁统治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做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本着这个初心,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牺牲了无数的优秀战士,许多卓越领导人如李大钊、翟秋白、蔡和森、澎湃等,许多杰出将领如叶挺、杨靖宇、方志敏、赵博生等;本着这个初心,中国共产党人风雨兼程,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探索,从东北到华北,祖国大地抗战8年,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延安,走出了伟大的万里长征。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员坚守初心、不畏牺牲、无私奉献,我们才能不断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践行党的宗旨,工作中要做到“干”字当头,坚信实干才是最好的担当,最大的担当。

二是要发扬抗战精神,持续奋勇前进。整个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钳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兵力。1945年9月2日,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我们应当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永远传承优良传统,把抗战精神当做信念和动力,在工作中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全力抓好各个项目的推进落实,为公司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作出新的贡献。

三是要发扬团结精神,形成发展合力。1939年7月7日,在国民党内部日益分裂、亲日派公开投降、团结抗战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中共党中央发出《为抗战两周年纪念时局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不管遇到怎样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始终同全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与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做到凝心聚力、相互配合、相互包容、不分彼此、不计得失,只有上下一条心,才能干出成绩、开创未来。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学习体会。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学促干、以学促做,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效,以扎实的作风、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国富论》读后感 篇7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读起来有点难。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读完,所以写下了自己的看法。

《国富论》共分五篇。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过渡时期。他高呼新自由主义经济原则,不可避免地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已经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经济理论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国际经济与**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

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不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渐失去其魔力。

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伴随着人身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大。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德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是在封建欧洲解体的末期和现代世界的开端写作的。在这个世界上,封建主义仍然坚持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固。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

因此,他的书不仅是图书馆的书架,而且对经济观念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整个环境。”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

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它是关于分工的。人们需要相互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也许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一方面来换取另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人们擅长不同的事物,有复杂的需求,所以有交换。

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的**。价值,我认为它代表了商品的效用,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商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种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

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所体现的是商品的真实性。一旦产品生产出来,真正的**将是确定的。变化的只是我们目前的货币计量。下面提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分配。

宏观经济学认为,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最终产品的贡献不同,也就是说,劳动者的职业性质不同,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平等。第十一章所说的租金实际上是土地的使用,即土地使用的资金的经济成本,即经济租金。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

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明显存在重商主义。一切都市用金钱来衡量的。金钱很快将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城市男女结婚的条件。

”“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经济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

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有100%的国货、**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就退税、奖金和贸一些定而言,它们都是国家进出口的战略。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实际上,**条约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的协议。当然,这并不排除不公平。例如,在鸦片战争的近代史上,我们对割让、租借条约感到羞耻。

殖民地是这些强国掠夺资源、增加财富的基础,而不顾他人生死。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

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干预的。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中国共产党,保护人民不受欺负,建立和维护公用事业。

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们国家,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他还说我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甚至这些话在今天来说都不为过。

我们的经济在发展,我们的国家很富裕,但是老百姓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这是为什么?

《国富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说起国富论真的是经济学当中的开山之作,至今200余年仍有很实际的经济指导思想与教育意义.

在史密斯看来,人类的行为是由六仲自然动机驱动的: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和劳动交换倾向。这些动机通过各种社会机制的谨慎平衡,将防止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强烈对立。

由此产生的利己行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必须考虑他人的利益。由于深信人类动机的自然平衡和对自然秩序的信仰,斯密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都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达到并非出于其本意的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