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4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7篇。

我们能够在阅读当中学会悟道,用心去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总能从中收获许多感动。你知道如何写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吗?中学范文网编辑整理了一些关于“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的相关信息。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1】

自我的力量——读《完整的成长》读后感2000字:

我今天交流学习的内容是孙瑞雪老师《完整的成长》第九章第四节《自我的力量》。

读完这一节后,让我感受到:儿童期是一个丰富多彩,蕴藏着巨大力量的重要生命阶段,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要尊重儿童,给儿童自由的权利,也要相信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孩子的每个细节,并给予合适的爱与教育,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个奇迹,自我成长贯穿着人的整个一生,经过着一个由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复杂过程,同时也发挥着人的自我认识,主动地去感知真实环境下所带给人的体验和反思。

自我对人意味着自主、自我价值感、意志、自律、独自、自爱、力量和完整的、统一的内在管理系统,意味着创造的天赋,意味着与真善美同行。婴儿的自我还未产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共同体。当儿童的“自我”一旦产生,自我创造就持续不断的进行,除非环境威胁到他的生存,“自我”就是“我”,“我”就是力量,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力量就回到了自己的内在,界限就清晰起来,就知道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们要创造爱与自由的环境,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感,才能给予孩子尊严感。例如:一天,我家的大宝不做作业而在手机上完游戏,让我家的小宝看见了,小宝理直气壮的跑到我跟前说:“爸爸,哥哥不做作业在玩游戏”,大宝听见了当时拉下了脸偷偷的踢了小宝一脚,小宝当时举起了拳头,一边说着“你犯了错误还不承认”,一边进行了还击,小宝这么小面对着哥哥,坚定不移的坚持真理维护自己的尊严,讨回了‘公道’。

儿童拥有了自我,就开始有了责任感,例如:一天,我家小宝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他一边用毛巾擦着弄脏的床单,一边他愁眉苦脸的给我说:“爸爸,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我对着孩子说:“没关系,知道错了以后改正就可以了”,小宝马上开心了起来,孩子这么小就有了责任担当意识。自我就是力量,就是界限,就是系统本身,就是公正,就是价值,就是威严,就是尊严,就是王者。当孩子的成长创造了自我后,就会产生彼此的平等、尊重、尊严感、高贵感和独立意识。

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我们常常盲目追求知识的传递,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照自己的想法恣意孤行,为儿童规划路线,把孩子的成长作为自己的一个任务来完成。我们只要为孩子筹建一个‘自由’的环境,孩子就能够在这种自由环境中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学到自己的知识。一天,小宝看见哥哥在写作业,自己也拿着本子和笔坐在哥哥的旁边,对着看图识字图片聚精会神的自己写了起来。

儿童是自己的教育者,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儿童教育更要注重儿童是一个是独立的、自然生长的个体,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饿的时候就哭,舒服的时候就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怎样做,我们要依着他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精神的本质来教育,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生长规律来作为标准和依据,我们要遵循着这些标准和依据,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学习儿童。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是儿童所追寻的最好教材,如千变万化的云彩,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千奇百怪的虫鱼禽兽,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日夜变换的日月星辰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知识的宝藏。

每个儿童都是小小的思想家和探索家,儿童远比我们有好奇心,求知欲,对一切是那么的有勇气,儿童成长的历程就是创造自我的历程,历经内在的、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里的、认知的、彼此的共同历程,点点滴滴地将自我创造出来,只有拥有了自我,才拥有爱的真正能力,从没有自我到拥有自我,从拥有自我到穿越自我,这是人意识的进化,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有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2】

读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长,要靠每一个人自己去完成,没有任何人或方法可以替代。

作者认为,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情绪的主人、感觉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认知的主人、精神的主人。

凡是想替代儿童成长、人为地把儿童急于“塑造”为成人理想中的样子的做法,一定会破坏儿童成长的节奏。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地把手放在嘴里,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地用手到处抓摸或者四处漫步,练习自己走和跳。”的确,很多家长会制止婴儿吃手,禁止幼儿接触沙土,杜绝孩子光脚走路,不让孩子淋雨……看似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机会。

“教育不是教师给予学生什么东西,教育乃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活动过程。受教育并不是听讲,而是从环境中汲取经验。”

孩子调动各种感官、各种情绪,与世界在一起,与自己的心在一起,学习就发生了,教育就发生了,成长也发生了。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运用多种感官来写春天,是经典的美文,而现在很多孩子却不理解、不喜欢。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们并未真正地感受过春天。作为一个小时候在田野里任意奔跑的人,我阅读此文的时候总会把自己代入其中,去聆听“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去脑补“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仰起脸体会“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轻柔,深呼吸嗅那“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的清新,揉揉眼去看“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真的处处是风景,时时心欢喜。

而现实中往往是这样:“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过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是认知的层面。”

如今,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仍然不时可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像吃了蜜一样甜”之类的表达。我曾当面问过学生,是否见过“热锅上的蚂蚁”,学生摇摇头;我也问过学生,“像吃了蜜一样甜”是不是人生的巅峰体验,学生依然摇摇头。可见,孩子“了解”去如何表达着急、表达喜悦,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着急、表达喜悦。

蒙氏教育中有一句话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儿童必须靠自己去成长的观点。

前几天看到一段小视频:《3岁宝宝摔倒果汁洒一地,淡定地清扫:生活就是如此》。视频中,小男孩刚倒好了两杯果汁,不小心掉了一杯,洒了一地。他马上拿纸清理地面,接着又倒了一杯(倒的过程中还洒出来一点点)。正当他兴冲冲地重新拿着两杯果汁走向餐桌的时候,脚底一滑,仰面摔倒地板上,手里的两杯果汁全部洒掉了。接下来应该是哇哇大哭了吧?不,小男孩自己爬了起来,自言自语:“滑滑的,我要再清理一下了。”清理完毕,他说了一句:生活就是如此。的确,生活就是如此,成长亦是如此,视频中的孩子不受干扰地自我体验了,成长了。

今天的家长和老师出于良好的动机,常常一厢情愿地“教”孩子成长,甚至替孩子成长,而这往往会导致教育行为变了形,变了味。读《完整的成长》,我再次自省。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3】

自我的力量——读《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我今天交流学***容是孙瑞雪老师《完整的成长》第九章第四节《自我的力量》。

读完这一节后,让我感受到:儿童期是一个丰富多彩,蕴藏着巨大力量的重要生命阶段,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要尊重儿童,给儿童自由的权利,也要相信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孩子的每个细节,并给予合适的爱与教育,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个奇迹,自我成长贯穿着人的整个一生,经过着一个由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复杂过程,同时也发挥着人的自我认识,主动地去感知真实环境下所带给人的体验和反思。

自我对人意味着自主、自我价值、意志、自律、独立、自爱、力量和一个完整统一的内部管理体系,这意味着创造的才能,意味着与真善美同行。婴儿的自我在形成之前是一个共同体。当儿童的“自我”一旦产生,自我创造就持续不断的进行,除非环境威胁到他的生存,“自我”就是“我”,“我”就是力量,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力量就回到了自己的内在,界限就清晰起来,就知道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们要创**与自由的环境,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感,才能给予孩子尊严感。

例如:一天,我家的大宝不做作业而在手机上完游戏,让我家的小宝看见了,小宝理直气壮的跑到我跟前说:“爸爸,哥哥不做作业在玩游戏”,大宝听见了当时拉下了脸偷偷的踢了小宝一脚,小宝当时举起了拳头,一边说着“你犯了错误还不承认”,一边进行了还击,小宝这么小面对着哥哥,坚定不移的坚持真理维护自己的尊严,讨回了‘公道’。

儿童拥有了自我,就开始有了责任感,例如:一天,我家小宝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他一边用毛巾擦着弄脏的床单,一边他愁眉苦脸的给我说:“爸爸,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我对着孩子说:

“没关系,知道错了以后改正就可以了”,小宝马上开心了起来,孩子这么小就有了责任担当意识。自我就是力量,就是界限,就是系统本身,就是公正,就是价值,就是威严,就是尊严,就是王者。当孩子的成长创造了自我,他们就会有平等、尊重、尊严、高贵和独立的感觉。

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我们常常盲目追求知识的传递,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照自己的想法恣意孤行,读后感为儿童规划路线,把孩子的成长作为自己的一个任务来完成。我们只要为孩子筹建一个‘自由’的环境,孩子就能够在这种自由环境中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学到自己的知识。一天,小宝看到他哥哥在做作业。他拿着笔记本和笔坐在哥哥旁边,专心地读着数字。

儿童是自己的教育者,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儿童教育更要注重儿童是一个是独立的、自然生长的个体,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饿的时候就哭,舒服的时候就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怎样做,我们要依着他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精神的本质来教育,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生长规律来作为标准和依据,我们要遵循着这些标准和依据,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学***。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是儿童所追寻的最好教材,如千变万化的云彩,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千奇百怪的虫鱼禽兽,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日夜变换的日月星辰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知识的宝藏。

每个儿童都是小小的思想家和探索家,儿童远比我们有好奇心,求知欲,对一切是那么的有勇气,儿童成长的历程就是创造自我的历程,历经内在的、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里的、认知的、彼此的共同历程,点点滴滴地将自我创造出来,只有拥有了自我,才拥有爱的真正能力,从没有自我到拥有自我,从拥有自我到穿越自我,这是人意识的进化,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儿童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作者:温宗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4】

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

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由,这些年很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此,若有时间,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5】

有幸看了《完整的成长》这本精彩的好书,它以平实的手法,细腻地向我们展示了一片孩子们的心灵王国。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生命力是动力,精神胚胎是导向,儿童所有的运动都是象征性的,儿童所有的活动都并不只是活动本身,而是通过借助活动创造身体每一部分的功能,并让身体焕发出精神内涵。这同我们惯有的食物创造身体的观念有着根本的差别。

”让我想起上次去上海听徐**老师的讲座,还儿童游戏,我觉得她的理念与这本书的理念是相融的。例如,徐老师和她们班的孩子们玩洋娃娃屋的游戏。在以前的游戏中,老师总是事先规定每个区域只能有几个人进入,他还会指导孩子们如何分配角色。

遇到客人上门怎么招呼,但在徐老师和她的孩子们的游戏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形:一开始,十几个孩子一窝蜂地都想去娃娃家,可玩具不够呀,于是一会儿一个小朋友说出去上学了,一个说出去看病了,一下子走了好几个。最后只剩下7、8个还在那儿玩,跟原先规定的每个区5、6个人也差不多。

像这样玩了几天,有一天,两个小女孩冲进洋娃娃的房子,冲了出来,说:那里人太多了,所以没有乐趣。我们下次再来玩吧!

这是孩子自己的学习经历,也是他自己实践的经验。而不是我们老师教给她的。

想到我自己在带班时,有一次在娃娃家里,只有两个男孩子。一个在烧饭,一个蹲在地上玩球,在我们的观念里,娃娃家里应该有爸爸,有妈妈,有孩子,没有妈妈怎么行。但仔细想想,有时候我正好出差,家里不是没有妈妈吗?

所以这样也行。

这时,医院的医生走到门口说:“爸爸,请带孩子来我们医院体检。不料,华娃一家的父亲回答说:“我们没有孩子,只有我和一条狗。”。

我当时听了爆笑出声。再聪明的老师,在角色分配时,也想不出让一个孩子做一条狗。所以说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正如书中所说:孩子的身体自由是由这种生命能量引导的,如果身体被别人支配,就会有不同的成长结果。人的身体蕴含着精神和意识、快乐和爱,而强迫会迫使孩子们只离开身体本身,而其他人则会被压抑。

所以我们要更加懂得尊重孩子身体的自由。

合上这本《完整的成长》,回到自己的现实中,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自己还有些欠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父母和老师都会说是爱孩子的。

但是怎样的爱才是恰到好处?这确是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也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经常争论的话题。而这本书则让各界争议的人们看到了亮点,再爱也要有权利,再爱也要有规则。

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充满了美好的事物。没有必要干涉,没有必要打扰。一切都是自然的力量。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说到教育,最本质的是人格的建构。但长期以来,我们很少从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得不到尊重,人格的塑造是不可能的。而尊重,不只是蹲下来和他说话、不在公共场合批评他这么简单。首先,作为一个人,你可以用赤裸的灵魂去感受这个孩子,然后你就能知道他需要什么。

孩子不是未长大的**,而是完全不同于**的独特的个体存在。尊重意味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与**不同的所有特征。

我们渴望自由,同样,孩子也渴望,让孩子在充满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行动,鼓励孩子大胆的探索、实践,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幸福童年!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6】

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完整的成长》读后感1000字: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二班卢泠沛的妈妈朱稳,很荣幸今晚能和大家交流学习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第三章第六节《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

情绪是儿童完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绪伴随生活的每时每刻。儿童的情绪运转是一个天然的过程,不同于成人。儿童的情绪更纯粹、更专注,伤心了哇哇大哭,高兴了就手舞足蹈,没有一丝的刻意的成分。通过在生活中一次次观察、感知、熟悉、了解、升华自己的情绪,儿童慢慢成长,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最终能够非常好的表达他的情绪,非常好的把他的自我和精神透过情绪彰显出来,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在儿童情绪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必须是他情绪的主人,父母要尽可能的为他提供自由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世界。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知孩子的情绪并给他提供自由的环境非常重要。记得去年因为家里小弟弟出生,我有时分身无暇,会忽略的女儿的情绪。一天晚上,我正在给弟弟喂奶哄弟弟睡觉,女儿非常想要听故事,缠着我用乞求的小语气对我说:“妈妈,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你好久都没有给我讲故事啦,我想听《小鸡卡梅拉》里的那个《我的北极大冒险》。”并且小手上举着那一本书。我只能给她解释:“姐姐乖,我这会哄弟弟,等他睡着了,我搂着你给你讲好不好?这样你先自己看下画册,我保证一会就给你讲!”女儿撅着小嘴,一脸的不情愿,但还是答应到“好吧!”然后拿着画本趴在沙发上翻起来画册。

过了一会,她拿着画册到我跟前,把画册递给我“妈妈,我看完了,快给我讲!”我试着把小弟弟放下来,可是小弟弟迷迷糊糊揪着我衣服不放手,我只能说“你看小弟弟没睡着,咋办,你在等一下好不好?”谁知道我刚说完女儿就开始大叫“我就要听故事,我现在就要听!”她这么一叫小弟弟被吵醒也开始大哭,我也跟着很烦躁“你看你把他吵醒,现在好了,故事不要听了”。女儿听我这么说更是情绪失控哭着冲我喊“我就说你们都爱小弟弟,不爱我!”当女儿说完这句话我瞬间被惊醒,看着这乱糟糟的场面,看着女儿伤心的表情,回想刚刚自己的烦躁,我特别的愧疚,自责感涌上心头,我对自己的孩子都干了什么,我一只手拉过她靠近自己,把她的小脑袋靠近我怀里“对不起,妈妈不该批评你,只是妈妈刚才感觉很烦燥。”女儿顿了顿“没关系,我不怪你,因为你是我妈妈,我知道你批评我是为我好,我刚才不应该惹你生气”,听完女儿的话,又多了一丝羞愧。“妈妈很爱你和小弟弟,不管什么时候妈妈都爱你”,女儿或许感觉到了我的情绪,“我知道妈妈,我刚只是很生气!”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我和女儿的情绪都平复了,小弟弟也不知觉在怀里睡着了,放下弟弟,我给女儿讲了她喜欢的故事,她搂着我的胳膊甜甜的睡着了。

看着她熟睡的小脸,我却陷入了深思,或许生活中有多少次我这样忽略了这个小不点的情绪却不自知,反倒是她情绪的表现让我惊醒,察觉自己的不足。从那以后在两个孩子问题的处理上我更加注意了。孩子就是这么神奇,他能感知成人的内心世界,带着成人走向情绪的更新境界,很多时候我都深深的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孩子教给我的更多,促使我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全的孩子,那我们就应该一起为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完全的表达自己不被抑制,蹲下身子和孩子沟通交流,感知他们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篇7】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纳自己的美德。这是要强调明确的一个观念。

完整的成长,是指儿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借助于内在和外在的环境,受自己精神胚胎引领,通过生命年龄的不同阶段,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识是这一生命系统的中心。这个创造自我的里程就是一个完整成长的过程。

儿童需要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在环境中经历完整的成长,构建内在自我,成长为完整的人。但是这是一个理想状态,事实是更多人的完整成长被打断,精神成长停滞。心理的治疗便把阻压到潜意识的成长提升到意识层面,进一步打通梳理获得成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打开感觉到通道,用心觉察也会幸运的再次启动成长。

读《完整的成长》之前,我认为阅读这本书我会获得对教育的一些经验,更多可能是对儿童教育的一些具体理念和方法。读完此书我发现我的收获不止于此,更多的是对自身成长的一个对比和反思,打开了些感觉和觉察的通道,以抽离的状态看自己的情绪变化,看自己对待事件的状态,观察自己,感知自己。让感觉流动,使成长中被阻碍地情绪感知和宣泄流动起来。

因着我对自己成长的觉察也就更深入的理解了,让儿童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充分的感知,给他足够时间与空间,让他自己创造自己,完整的成长为他自己的重要性。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确应该成为成长的核心,也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可是在儿童实际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认识到不到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人趋于社会的压力违背自己的教育理念,过早的剥夺孩子感知的权力,强迫孩子认知。像是现在国家一再要求不得让孩子过早写字,可是很多幼儿园还是迫于家长的需求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巧妙地躲过检查,违规的教授孩子读写,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育人,只局限于短期利益而不顾孩子的长远发展,因着高考的压力,部分家长也是配合这样的行为。而内在成长被剥夺,孩子的精神成长受阻,后期会出现种种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明所以家长一筹莫展,却又寻不到根源。

一个小学各项成绩优秀的女孩子,在幼儿和小学阶段一直忙于在各个兴趣班中穿梭,没有喘息的功夫,到了初中,忽然对一切失去了兴趣,疯狂的玩,作业拖着不完成。家长想尽了方法都不奏效,强迫她坐在作业前也是愣神的。这个女孩子极有可能是感觉成长被剥夺,被家长强迫进入了认知阶段,主动成长被阻塞,所以失去了成长的动力。

9个月的小外甥,一听到手机铃声响,一看到别人拿手机,他就开始咿呀哇啦大声叫,小妹说他是在模仿别人打电话。并没有人教他,他还不会说话,看着也听不懂大人说的话。可是他就是学的如此惟妙惟肖,不得不佩服婴儿的学习力,确切的说是感知力。

6岁女孩林林按照老师教的舞蹈动作认真排练,3岁的东东也跟着跳,但是他无法按照顺序做出规范的动作,林林一次次提出要求,可是东东做不到,林林气的大哭,说是东东弟弟破坏了排练表演,东东看着大哭的林林一脸茫然。林林内心你的秩序被破坏所以很难过,而东东还无法理解林林的心理活动。哭过之后,林林去到另一个房间继续跳,而东东开启了自嗨模式,乱跳一气。林林认识到东东弟弟无法按照要求做出动作,她原谅了弟弟并且想到了避免被打扰的方法。林林和东东都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成长,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他们在学习着如何和谐相处。

《完整的成长》为我解开了很多儿童行为的谜底,也让我认识到精神成长的重要性,更确定了应该让儿童在感知中学习,在生活中教育,而不是过早的进行抽象认知,阻碍儿童感觉的流动,让儿童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觉察的能力,失去了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