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05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热门十二篇)。

感兴趣的话题“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我们为您为您准备了一些资讯,重新读了一遍作者写的作品,心里有了一些新的感悟。面对书中的人物情节做好推理,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你是否正在关注作品读后感方面范文?希望本文内容能够帮助您取得更好的成果提供更多的帮助方案!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1

“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你能够实现的只是你内心渴望的东西。” 这是《人为什么活着》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

人为什么活着?为的就是实现内心最强烈的“渴望”。而我们当代的大多数人有没有这种这种“强烈的渴望”,也就是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而从根本上思考生活方式呢?

估计不多。稻盛先生是极重视“意识”即“心相”的,生存需要态度,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才能**人该“怎么样”活着,故而懂得提出人“为什么”而活,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生存态度了。因此,首先,我要感谢稻盛先生用这样的提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或许与稻盛先生信佛有关,他的哲学是“以心为本”,他的企业原则是“敬天爱人”,连对宇宙和人类进化的奥秘也用宇宙意识的观点来阐述。稻盛先生说,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志、磨炼灵魂”。在稻盛先生心中,“意识”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它操控着一切,这也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思考的原因。

他的作品中一再强调梦想与努力的重要性,将人生和事业成功的起点,简洁地从“强烈的愿望”的开始。也许这有点理想主义,但宗教并不重要。王先生用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他的正确信念。

成功的基础是强烈的欲望。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意识和梦想。不仅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某种强烈愿望,希望这样或是希望那样,而是在大脑中反复进行模拟实验,心中推演种种迈向成功的过程。相反,在看清楚完成形式之前,如果我们没有强烈的实现愿望,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认真开展活动,那么创造性的工作和成功的人生也就不确定了。

保持乐观并清醒的头脑,学会理性、坚持。胜不骄,败不馁。“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

”这句话体现了先生思维的过人之处与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总是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来,成功也是成功和失败之母。我们不仅要在逆境中团结一致,不断追求,更要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再接再厉,别应了那句“有难同当,有福不同享”。

极其严格的自我要求,克制自己,压抑我执,自私之心的持戒,严格区分“自由”与“放纵”。每天自我反省而非烦恼,已知足感恩之心活着。从而不断修造,自我提升。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只有学会思考,我们才能学会生活。

《人为什么活着》的作者是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也是目前“经营四圣”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他一生创建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可谓是一个奇迹。一个人一生创建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我想如果仅仅拥有技术、能力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于他懂得生活的真谛。1997年6月,稻圣和夫某进行了体检。医生告诉他他得了胃癌。

他听完以后,就像没事一样,淡淡了回应了一声:“是癌症吗?”然后马上去本州岛西侧的冈山县进行演讲。

人活着的理由太多,为了感情,为了事业。我们先谈谈事业吧。每个人都想有所作为,成就自己的事业。但我们还没有事业,但我们真的在为自己的事业积蓄力量。

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挺过来了就是胜利。不是每个人都能扭转局面。因此,当你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你应该怎么做:

是不停的抱怨;是怨恨他人;怨恨自己;怨恨老天爷不公;是继续坚持还是就此放弃。这里我要告诉所有人老天爷对每个人都很公平的,机会人人均等就看你是否能抓住。通常老天爷在对你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会在旁边开一扇窗,遭遇失败和挫折的人你要注意了,这个时候你要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的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你就会找到那扇窗,就会抓住这个机会翻身。

再来说说感情吧,有的人为感情生,有的人为感情死,有的人为感情抹脖子。然而人的一生又不能离开感情。我们身边都是家人、爱情、友情,无论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在默默地支持着我们。

我们的家人,朋友,爱人,他们可能是我们情感生活的大部分,他们可以为我们哭泣,为我们欢笑,为什么我们不能为他们而活。希望他们有一个好心情,好生活,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当然,在我们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人就是要学会在顺境和逆境中求生存,顺境谁都过得了,逆境就不一样了。逆境就好比绊脚石,不知道绊倒了多少人。

聪明的人会用绊脚石踩着脚忘记爬。最后,他们爬得越来越高,这也是最能看到风景的人。我们要知道人是最伟大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人创造的。可以说,人不能打。不管你遇到了什么难题,都不要放弃。

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把心态摆正。躺下容易,站起难。即使你站不起来,也要爬到你觉得安全的地方。

要站起来,就得靠自己,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站起来就行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事情都会把自己弄糊涂,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站起来。

这时就需要有人帮你一把,帮你看清局势,把你拉起来,让你站好,继续人生。在这里我想给那些拉动游戏,帮助别人站起来说:谢谢!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2

人们为什么活着?错过?活着?活得更久?还是离开?

励志短片人为什么活着观后感平均年龄81岁的五个台湾老人,一个中听,一个癌症,三个有心脏病.每一个都有退化性关节炎,六个月的准备,骑着摩托车,环岛13天,1139公里,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部电影有点像这个广告的扩展版,内容丰富,逼真

不知从几何起我们的梦想只是一套房子,一辆汽车一个iphone,一个lv包包这些物质的东西.其它的梦想都是不被人理解的.这两年虽然好了一些,出现了许多长途旅行的人,很多也出了书.

这些书似乎成了我们这些不能出们的人的精神寄托

“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了思念、为了活更长,还是为了离开?”一个根据真实改编的故事,看完后能让你提升50个战斗力,或者至少补一半的血!

当我让我妈妈看到这个时,她嗤之以鼻。也许梦想对她来说太遥远了,也许对她来说太奢侈了,也许梦想被她心中的现实冲淡和堕落了。

当我把这个**让我弟看时,他不屑一顾,可能梦想对他来说还太过遥远,比较他还小,可能梦想于他而言是太懵懂的东西了吧,也可能梦想在他心里还未萌芽茁壮生长。

只有当我看这个**的时候,感动的稀里哗啦,终于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梦,我还有梦吗?有!我年轻,我有梦,只要有梦,只要出发,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能让梦想到达。

不要害怕现实的残酷。不要害怕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巨大差距。不要让梦想还没有实现。这只是一种历经沧桑的旧态度。

励志短片人为什么活着观后感逢佳节倍思亲 ”,今年的清明节,我又一年北漂,没能在曼谷陪家人过假期,妈妈大人在下午4:44分时,发来了一条这样的信息,是一张图,图里是数朵小黄花儿,花儿边上写着 ( 永远思念 )

让我想起一次和家人的对话,姐姐、弟弟、我,分别说自己以后想干嘛,梦想是啥,bla bla bla~ 问到妈妈时,她却说,我的梦想就是看着你们健康快乐长大,现在感觉应该快实现了吧。妈妈讲完,我们三姐弟面面相觑,不约而同,一起向前去拥抱了妈妈。有的人,梦想很简单,有的很复杂,有的很伟大,但有的,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迷失。

失去了梦想,你,为什么而活着?

泰国的清明节大部分是中国人庆祝的,但泰国人无论什么节日都会在一起过得很热闹,这个节日也不例外。有的去庙里烧香,有的上山下山一件事,思念过去的长辈。

《梦骑士》这段广告是大众银行的系列作品之一,其创意出自台湾奥美,拍摄由泰国导演thanonchai执导,整个拍摄过程也在泰国完成。《梦骑士篇》改编自一部名为《不老骑士》的台湾电影,它秉承了前几部广告的一贯风格,根据台湾弘道老人福利**会的真实故事改编,这个民间团体专门协助老年人完成独自不可能完成之遗愿。故事仿佛可以发生在和我们一样普通但又不平凡的人身上,这恰好契合了大众银行所要传达的“大众”这一理念,也符合大众这一定位。

大众银行的每一则广告看似一模一样,但每一则广告都包含着不同的理由,令人深思。

“5个台湾人,平均年龄81岁,1个重听,1个得了癌症,3个有心脏病,每一个都有退化性关节炎,6个月准备,环岛13天,1139公里,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这样的介绍,已经决定了广告的调性。所为励志,也必须先触动人心,才有所共鸣吧。

广告的结尾,屏幕上打出一个”梦”字,我一下子激动了,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因为梦想,所以坚持。

广告播出后,两位老人相继去世。在车头挂上妻子年轻模样的**,背后背着已经去世好友的遗像,向着大海和红日飞弛而去,英雄不老……

励志短片人为什么活着观后感xx年除夕之夜,在《梦骑士》上线的短短两天内便获得了数万网友的**,掀起一波追梦风潮,瞬间成为各大中文****的热门,点击率破百万。

这个短片故事源于一次重逢:五位80多岁的老人在一次前朋友的追悼会上相识,他们想起了年轻时在海边骑摩托车环岛旅行的梦想。虽然在**中的7个人里面,有2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在长达6个月的准备过程中,他们取出胸针,失去拐杖,放下药片,积极锻炼。

最后,我穿上帅气的摩托车装,带着老朋友和妻子的**,毅然踏上摩托车,踏上环岛之旅。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创作,它背后有一个更令人惊讶的故事。

xx年11月23日台湾弘道老人福利**会发起了“挑战八

十、超越千里——不老骑士摩托车环台日记”活动。这位81岁的骑士平均花了13天时间环岛旅行,行程1139公里,最终实现了岛上的梦想。但到了11年的广告时间,两位老人相继去世。

这些老人当中,年纪最大的89岁,最小的也有72岁了,他们当中有2位罹患癌症,4位需要戴助听器,5位有高血压,8位有心脏病,每一位都有关节退化的毛病。

在影片中,老人带着妻子上路,叫何清桐。他年轻时经常和妻子骑摩托车环岛旅行,但不幸的时,妻子20多年前去世了。为了实现当初向妻子许下的诺言,如果80岁还活着的话就带她再次环岛旅行,这位81岁的老爷爷带着妻子的**,再次踏上了旅途。

启程追寻自己的梦想,对于年轻人来说,尚且不简单,何况是一群年过80的老人?正因为难得,所以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6个月的准备,环岛13天。

1139公里,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

只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为了梦想而生活!所以你

想怎么活?

人为什么活着观后感

什么是梦想:

顾名思义—即是人们在梦里所大胆的想象,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梦,有时候不一定会实现,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有梦想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梦都是美好的,所以美梦成真也成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信仰.

梦想的最大意义是给人一个方向和目标。如果只把梦想当做梦,那么这样的人生可以说没有什么亮点。梦想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努力来实现。

有一种信念是一种祝福!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信仰使你远离孤独和寂寞,信仰使你抛却烦恼和忧愁,信仰使你的心灵不再飘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灵充盈。

信仰使你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人是为了一种信仰而活着!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总是解决问题,然后产生新的问题。有些问题总是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成功的喜悦和幸福一样,也需要与痛苦和困难相比较。当我们遇到障碍时,我们不会感到胆怯和沮丧。与其失落不如乐观的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并且乐观地全力以赴、努力奋战、不断设法摆脱困境,心中始终相信对未来充满期望!

献给正在打拼的人

一。穷人缺什么:表面上缺钱,本质上缺乏雄心,头脑里缺乏想法,机会上缺乏理解,骨子里缺乏勇气,改变中缺乏行动,事业上缺乏毅力

2。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把别人砸脑袋的经历当作自己的经历。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不值钱

8.人往往拿着书籍的东西来判断无知的事物;人往往拿着错误的推论当正确的结论

9.与其战胜敌人一万次,不如战胜自己一次

10.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

11.富就富在不知足,贵就贵在能脱俗。贫就贫在少见识,贱就贱在没骨气

12.当你将信心放在自己身上时,你将永远充满力量

13.计较眼前的人,会失去未来,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14.我们人这一辈子不是别人的楷模,就是别人的借鉴

15.别人看不起您,很不幸;自己看不起自己,更不幸

16.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失去,不可以失去希望,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失去,不可以失去信心

17.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

18.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19.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别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 。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3

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虽然,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再次巩固和强化,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积极、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

首先一点,勤奋。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抱怨、烦恼,心情郁闷,但当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心智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抱怨和烦恼,我们才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变得能独当一面了。

当然,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人为善。稻盛和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保持谦虚真诚的态度,尽量少掺杂个人主观意识,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处的局面。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换句话来说,事已如此,生气并无用处,又何必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还不如一笑而过。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用这几种方法1、如果有时间去烦恼,就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工作;2、保持谦虚绝不骄傲;3、每天自我反省,反省并不是意味着每天烦恼一下;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来避免烦恼的。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4

读这里,这个悲伤的故事有一个不悲伤的结局。事实上,福贵大可以选择结束生命随家人而去,可是福贵没有,他选择和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他依旧愿意活下去。福贵的一生有这么多的苦难,他有许多理由选择去轻生去绝望,但是他没有,我们从福贵身上看到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坚持,是对生活始终抱持的一种乐观情绪。

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思想:人们为什么生活?现实世界中,我们可以为生存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为家人、为朋友、为爱人,这些都是正确的,人活着必须有自己的目标才能更有方向更有力量地前进。

然而,回到生命本身的命题,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既然人们有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理由选择轻易结束。此外,社会上有那么多人在为生存而奋斗;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的生活比他们幸福得多。为什么不好好生活?

总的说来,《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但这种悲伤不仅仅是由作品所提供的残酷故事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余华所提常的只是叙述。他用冷冰冰的笔调叙述了一些事实上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感都是在这种叙事过程中悄然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5

年前去书店,家在乡下小县城,在书店没买到这本。年后回到项目后,在亚马逊上淘到了这本书,但是由于物流原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26号,花了2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时间仓促,可能不能深刻领悟稻盛和夫先生的哲学,但是读过之后总会所感,有所悟,有所收获。

作为周老师力荐的一本书,在看之前就十分好奇。“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太大了,这个问题必然是没有唯一的答案的。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稻盛和夫是谁,但是我想,他敢于写这本书,敢于回答这个我认为是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他一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或者说是有着不凡的阅历,对人生领悟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后来在网上了解了他,他的人生的确令人赞叹,从而对他对人生的回答更加的好奇。

当然,在这之前,我也思考过人活着的意义的问题。也许我没有考虑结果,因为我认为这需要多年的沉淀。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只是为了吃喝而生活,慢慢地受到了文化的影响。这个时候,会有很多原因,因为当人们刚接触到某个领域的时候,他们总会有无限的兴趣,就像我小时候一样,我对天文的科学知识非常着迷。

那时候,网络还没有普及,也没有有线电视,唯一能够获取天文科学知识的途径就是书本,我记得那时候我的母亲给我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主要是天文科学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为什么无法得到解释,于是乎就萌发了许多小孩都会有的“未来要当什么的梦想”,当时我的梦想就是长大要做一位天文学家。这也许是人生第一个高于“生存”而活着的意义——梦想。

当然,这种梦想基本是不能基于现实,算是一种幼稚的想法,也不排除一些一直坚持着儿时的梦想,不断为之努力,最后成就的梦想的人。也许是现实的原因,或者是我自己的原因。我不能坚持这个梦想。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发现我只有目标,没有梦想,只是尽我所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也是我家人的期望。好像此时的生活意义就是吃饭、睡觉、学习,别的什么都没有,就像一台机器。

当时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我们没有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过在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下,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是我第二次萌生的高于“生存”而活着的意义。

如果我在上大学之前在父母和老师的照顾下长大,我所采取的每一步基本上都是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安排的。那么在上大学后,就一个转折点。首先,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不再需要父母的监护权,我有更多的自主权。

我记得在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在讲话中提到,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三观的重要的性吧。大学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我有更多的自主权,但恰恰相反,我没有目标,变得非常困惑。

浑浑噩噩渡过了大学四年,虽然成绩比较优异,也担任过学生干部,成为了一名党员,也很积极参与各种学生活动,交了一群朋友,也谈过恋爱。生活过很充实,却感觉不到具有什么意义,因此大学里面很多事情我都没有深刻的记忆,感觉四年时间就这么一笔带过,恍恍惚惚。工作后,开始感受到了社会和生活的压力,这时才真正的思考了人生,人活着是为什么?

不仅仅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获得更好的生活,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做一个有用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说了这么多,当我回到稻盛先生的书里,我写的是读了之后的感觉,所以我必须和他的观点有关。稻盛先生现在是佛教徒。他的许多著作都是一佛教理论为基础,并与他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他的哲学很独特。但是我不能说我是完全认同他书中的每一个观点的,我觉得做为一个成年人,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只要是“善念”的,都是可以坚持的。

稻盛先生是一个唯心论者,他在书中有句话说“人怎么想,就会出现所想的结果,万物唯心造”,同时他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肉体死亡,意识永存。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学习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我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我不相信人有灵魂,但也有无神论者。但我不认为稻盛先生的理想主义是错误的,只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对于稻盛先生书中大部分观点和认识我都是很认同的。

首先他讲到世界万物无需做什么,只要存在就有价值,和世界万物是客观存在的是异曲同工的道理。人类作为世界万物中的一种,也是客观存在的,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以一个完整的形式存在,这是人活着的第一层意义。就是我之前说的为了吃喝而活着,我们学习工作赚钱,简单的来说就是为了生活,提高一点层次,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们如果在绝境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了,活着没有意义了,不凡想想存在的价值,有了这点,我们就有了坚定活下去的理由。

但是这就是人生的最终意义了么?稻盛先生告诉我们:当然不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是有智慧,理性,心智的,正因为拥有这些特质,所以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被视为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

因此,人类在拥有时远必“纯在”更伟大的价值。

稻盛先生认为,生活的第二个意义是以造福他人的心来生活。这是要教导人行善,克制自己的欲望,净化自己的心灵。

稻盛先生在书中认为,人不在乎善与恶的区别,而是因为生存的需要,会产生欲望,从而产生邪念,严重危害他人和社会。为了使自身不坠入恶念之道,稻盛先生在书中引用了佛教中的一个观点,就是“持戒”、“布施”、“忍辱”、“精进”。这是全书中最令我认同,也是我收获最深的八个字。

我觉得人生活着的意义就在这八个字中,“持戒”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坚守做人的准则。“布施”就是帮助他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予人为善也就是予己为善。“忍辱”是人们在逆境中所需要的品质,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挫折,这时,就需要做到“忍辱”,才能渡过难关。

逆境能给人带来不同凡响的收获,人们常说的: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这个道理,我是坚信着这一点的。

最后就是“精进”,稻盛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对此做详细的描述,我认为“精进”就是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断的进步,这是包括在任何一方面的,不仅仅是自身的知识的提升,也是自身修养的提升,更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

稻盛先生还说到了第五种方法“禅定”,就是禅定冥想。通过以上五种途径,不断坚持,就会达到最后的“般若”(智慧),也就是了悟宇宙的真理,达到开悟的境界。这是稻盛先生对生命意义的第三次阐释,也是生命的终极意义。

这是佛教的说法,稻盛先生通俗的说法就是: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让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再回到自我,对于稻盛先生所说的人生的三重意义我是十分认同的,但是大多人都只停留在前两种层次上,甚至部分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能领悟人生终极意义的人是极少数的。我已经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完整的存在,所以就需要需要高于“存在”的人生意义。这也是整本中为什么我对“持戒”、“布施”、“忍辱”、“精进”这个印象深刻,因为我已经进入了人活着的第二重意义,只有不断努力并且做到“持戒”、“布施”、“忍辱”、“精进”。

我可以实现人生的第二意义,过上更好的生活,让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体现。

写了这么多,我觉得人生意义的思考是应该用发展的眼观来看,人在不同时期对于人生领悟是不同的,以上也是我现阶段以及之前对于人生的思考。在看稻盛先生的书时,我也在不段的思考,我觉得人时常进行这样的思考,要不就会被现实的一切蒙蔽,忘记人生的意义,所以时常进行这样的思考,不仅可能有所得,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够时刻的激励和提醒自己,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更是要不断的“持戒”、“布施”、“忍辱”和“精进”,从让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2013年2月28日夜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6

在拜读日本稻盛和夫先生的《人为什么活着》一书的过程中,让我领悟到了一些做人,做事,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些原因对我来说是新的,特别是书中管理者的一些想法。下面我就书中“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中“以心为本”的经营发表我的感想。

书中第十三页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我到此刻所搞的经营,是一种以心为本的经营。换句话说,我的经营就是围绕着怎样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一个中心点进行的。”。

白手起家的稻盛和夫认识到,“虽然没有比人心更易变、更不可靠的东西,但是一旦建立起牢固的信赖关系,那么也没有比人心更加可靠的东西。”。“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归根结底是在企业中构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公司成员不再是主导员工,而是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共同创造者。

“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成就了这天的京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管理者建立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一支小到两个人、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队伍,如果没有牢固的互信关系,就无法想像它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团队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在团队中建立互信,让每个人都有归属感,为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正如《十兄弟折箭》的故事所讲: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但是这十个儿子互相争权夺势,一点都不团结。

老国王担心他死后,他们会为王位而战,互相残杀。这样,国家就必须**。有一天,他叫了十个儿子来,给他们每人一枝箭。十个儿子轻轻一折,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手中的箭折断了。

国王又给十个儿子每人十枝箭,这十枝箭是紧紧捆在一齐的,这回,十个儿子不管怎样使劲,没有一个人能折断捆在一齐的十枝箭。这时,国王说话了:“你们就像这十枝箭,如果只凭一个人的力量,很容易被打败,而大家团结在一齐,就会像捆紧的筷子,力量才强大。

”十个儿子恍然大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我们才能拥有最大的力量。

团队的管理者就应懂得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的关系是多么的重要。因为信任可以创造一切完美,也直接决定着团队的战斗力和生存潜力。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需要管理者心中有爱,需要用爱走进人心,需要用真诚融化心中的障碍,需要用激情带领团队实现梦想。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7

《人为什么活着》稻盛和夫。前段时间连着看了6本书,再加上这本,算是7本了。随后,苦追了一个星期的动画片《全职猎人》,看书的进度不免慢了许多,作为对自己的惩罚,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要写一篇稍微长一些的读后感,算是勉励自己继续认真看书吧。

此书作者是举世闻名的日本“经营四圣”之一,与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绍夫等齐名,然而他的这本书却非纯粹的经管书籍,被人们冠之以人生哲学,起初我竟用伪科学、宗教性质的、另类等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实在是书中频繁出现“人死后会成为灵魂”,“人生是提升心灵境界的过程”等诸如此类的表述,以及极力推崇释迦摩尼“劫难”、“布施”、“精进”的佛家思想……让我不得不那般视之。然而,待读得深入了些,再反复地推敲书中所述观点时,又有好些地方,让我极为赞同,也许是因为自己人生阅历的初浅,对书中的好些观点还不得其法,不明其意吧。

下面,简单举两个例子,是我所能理解并较为认同的。

第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精进的人生应该要经历这么三个过程,用三个词简单概括之,即为“知识”、“见识”和“胆识”。作者否定了单纯的积累知识的学习人生,当然学习知识很重要,但在他看来只是人生的初级阶段,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要懂得将其转化为见识,在我的理解,所谓见识,便是人们在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人生实践的过程中,以自身体验为依据,得到的诸如“可行与否”、“如何运作”、“原来是这样子的”、“确实如此”之类的感悟,这就是所谓的实践,避免了“纸上谈兵”,“死读书”,我认为这之间的道理是相通的。在拥有了见识之后,要实现人生的精进还需磨练出胆识,所谓胆识,应该就是直面人生各种磨难的勇气,是敢于从纷扰百态中提升心智的气魄,是面对得与失时的从容,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仅是提升心灵境界的过程而已,只要活的精彩便好。当然,这三者并非分段式的独立过程,应该是交叉、循环、往复的集合。

第二,是关于宗教信仰的论述。我认为,现如今的中国社会与二战后的日本有某些相似之处,自鸦片战争以来,200多年的近现代史,是深刻变化,飞速发展的一段突变史,从战争磨难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开始单纯地崇拜力量,提出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以追求强国富民为第一目标,惯于通过科学的手段,给予任何事物以合理化的,符合逻辑的解释,进而很多紧靠当前人类的认知而无法解释的现象,被撇之为宗教或者迷信,而被主流所抨击。此番的结果是,人们信仰的缺失,内心的空虚以及功利主义的大行其道。在极力追求力量的人生漫途中,生活被套以重重的枷锁,人们举步维艰,让人悲观失望,时常会产生了无生趣,生无可恋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思索如何弥补心灵的空虚,什么网游啦,暴力色情啦开始浮出水面,迷失的人们轻易地被一些恶俗的,低级趣味的事物所吸引,这便是最为典型的行为佐证。再换个角度,当前人们信奉的科学观念中,是不承认死后有灵魂存在的,有些人死后要将骨灰洒向大地,便证明了其认为人死了,就什么也不存在了,gameover!因此,信奉这个观念的人们濒死前,显得尤为恐惧,他们害怕失去,害怕一无所有,因而从结果来看,今生所作所为如何,均会有个终结之时,且不会有因果循环的报应,由此,何不在有生之年,尽其所乐,穷其所求呢,当然也是可以不择手段的。而在某些宗教信仰中,人们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人死并非一切的终结,要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别样的旅程,有点像“投胎转世”,所以这类信徒死前也有恐惧,但与前者是截然不同的,更多是一种担忧,是对来生去向何处的未知的恐惧,所以他们死前更多的是祈祷,祈求能有一个较好的幸福的往生。而此生的修行,却能化为来生的光环或修饰,今生越是完满,这光环越是明亮,修饰越是靓丽,有点像西方天使头上的光环之类的具象。当然啦,以稻盛的观点,简单的把人死后归结为生天堂或下地狱,只是宗教出于教人行善的考量而设置的单方面题,并不准确。

以上就是我对《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的读后随笔,书中还提到,信奉科学的人们,往往到了一定的年纪,大抵70岁往后,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会产生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再死死咬定某些理念,反而变得比较温和,对人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或许是阅历和濒死的缘故吧。不知道,随着年岁的增长,未来的我会否也会对某些玄妙不可言的东西信奉不已呢。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8

“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你能够实现的只是你内心渴望的东西。”这是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

人为什么活着?为的就是实现内心最强烈的“渴望”。而我们当代的大多数人有没有这种这种”强烈的渴望“,也就是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而从根本上思考生活方式呢?估计不多。稻盛先生是极重视“意识”即“心相”的,生存需要态度,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才能探讨人该“怎么样”活着,故而懂得提出人“为什么"而活,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生存态度了。故首先在此感谢稻盛先生用这样的命题给予我们警醒。

或许与稻盛先生信佛有关,他的哲学是“以心为本”,他的企业原则是“敬天爱人”,连对宇宙和人类进化的奥秘也用宇宙意识的观点来阐述。稻盛先生说,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志、磨炼灵魂”。在稻盛先生心中,“意识”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它操控着一切,这也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思考的原因。他的作品中一再强调梦想与努力的重要性,将人生和事业成功的起点,简洁地从“强烈的愿望”的开始。也许这有点唯心论,但是不是宗教不重要,先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他内心的正确信仰。

先生明确地提出:出人头地也好,成功也好,只想过有趣特异的人生也好,都只是人生的一种过程而已。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故我们当以提升人性为首要、主要目标。这包括:

1、为人类尽一份心,为世界尽一己之力的“布施”

2、克制自己,压抑我执。自私之心的“持戒”

3、在世事无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忍耐的“忍辱”

4、全心全力工作的“精进”

成功的基础是强烈的愿望,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意识与梦想。不仅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某种强烈愿望,希望这样或是希望那样,而是在大脑中反复进行模拟实验,心中推演种种迈向成功的过程。相反,在不能清晰看见完成形态之前,假若实现没有强烈的愿望,不深思,不认真开展活动,那么创造性的工作以及成功的人生也是没有把握的。

保持乐观并清醒的头脑,学会理性、坚持。胜不骄,败不馁。“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这句话体现了先生思维的过人之处与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一直只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来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败之母。我们不仅要在逆境中团结一致,不断追求,更要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再接再厉,别应了那句“有难同当,有福不同享”。

极其严格的自我要求,克制自己,压抑我执,自私之心的持戒,严格区分“自由”与“放纵”。每天自我反省而非烦恼,已知足感恩之心活着。从而不断修造,自我提升。

有了强烈的意识,则理所当然要带出同等的实践。勤奋,也是稻胜先生一再强调的。“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就或物质或精神的目标。

平心而论,现在的“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有很大差距,不仅是产品与技术,更是企业乃至社会的文化与修为。最起码,我们的企业家修为暂时达不到以稻盛先生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家的高度。企业家的修为,代表着时代的高度,反映并引领着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通过稻胜先生对个人奋斗历程及整个日本企业发展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同样有不足,经历过与中国一样问题的日本,然而它克服那些普遍的弱点所产生的“进化”或“特质”,是绝对值得我们写进教科书的。

我还未踏出社会,才疏学浅,对商业了解不足,无法准确地陈列出中国企业具体该借鉴之处。但我可强烈感受到的一点,就是企业家该修炼内心,从而提升企业修为,在时代树立新的起点。当然,不光是企业家,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如此,学会思考,才能学会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9

所谓实践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经营时的实际管理技术和具体操作方法。稻盛这方面的著作,除了他独创的会计学的专著之外,《阿米巴经营》这本新书是他的又一代表作。

稻盛的哲学和实践学习是稻盛创建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两大支柱。“阿米巴经营”是稻盛在京瓷和kddi两家企业里实施并获得成功的管理手法,是一种科学的、精致的管理技术。如果没有“阿米巴经营”,很难想象京瓷和kddi会有今日的成功。

日本有句话叫“中小企业像脓包,变大就破。” 就是说企业规模变大、情况日趋复杂后,经营者管不过来,捉襟见肘,企业就可能乱套。稻盛创办北京瓷器后,负责从新产品开发到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

当公司发展到200人左右时,他开始感到力不从心。灵感来自于他痛苦的余晖:他在西游记中想到了孙悟空。

孙悟空在遭受敌军重兵围困时,只要拔毛一吹,就可以变出自己的“分身”---许多小孙悟空。那么,企业经营者能否培育与自己理念一致的“分身”---许多小经营者呢?这就是“阿米巴经营”的起源。

现在光京瓷公司就有将近3000个“阿米巴” 。

所谓“阿米巴”,即变形虫。所谓“阿米巴经营”,就是根据产品、工序、客户或地区等的不同,将大组织划分成许多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小集团。比如某陶瓷产品有混和、成型、烧结、精加工四道工序,就将这四道工序分成四个“阿米巴”,每个“阿米巴”都像一个小企业,都有经营者,都有销售额、成本和利润。

“阿米巴经营”不仅考核每个“阿米巴”的领导人,而且考核到每个“阿米巴”人员每小时产生的附加价值。这样就可以真正落实“全员经营”的方针,就是发挥企业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创造力,把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另外,“阿米巴”可以随环境变化而“变形”,即具有适应环境的灵活性。

实施“阿米巴经营” 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经营者必须具备“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并为社会做贡献” 的明确信念。

领导人的公平无私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大动力,也是实施“阿米巴经营”的首要前提条件。第二个前提条件是所谓“哲学共有”。稻盛哲学里有“以心为本的经营”、“伙伴式经营”、“玻璃般透明的经营”以及“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等内容。

各个“阿米巴”之间,每一个“阿米巴”内部的每一位成员,在为自己和自己的“阿米巴”的业绩考虑时,如果缺乏为别人、为别的“阿米巴”以及为企业整体着想的“利他之心”,“阿米巴经营”将难以推行。换句话说,在实施“阿米巴经营”的管理手法时,需要协调利己和利他、协调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辩证法,需要“作为人,何谓正确” 这种高层次的哲学。

稻盛和夫的人生观--读《人为什么活着》有感(2009-05-09 23:47:42)

标签:财经分类:作者文丛

网友鼓劲:你好!我浏览了你的博客,每一个都是经典。读过之后,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我会经常来学习的。

稻盛和夫先生27岁开始创业,白手起家40年间创建了“京瓷”和kddi(日本第二电信**) 两家世界500企业,这已经是举世罕见。但更有价值的是,稻盛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季羡林先生说:

“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我认为,称稻盛先生为世界上有史以来“企业家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哲学家中最伟大的企业家” ,他也当之无愧。

稻盛先生的哲学并不是在他成功和成名以后才总结出来的,在他创业之前,在一家亏本企业当科长时,他就已经在工作实践中开始探索人的心态同人生和工作结果之间的关系。当他创业后,就把自己在经营以及生活实践中一点一滴的感悟记录下来,汇编成“京瓷哲学”(后又被别人称为“稻盛哲学”)的小册子,发给员工学习,并与员工一起在实践中贯彻。

稻盛先生在经营实践中悟出了“稻盛哲学”,并把“稻盛哲学”忠实地贯彻于经营实践,使事业获得巨大发展。又把在发展中的新的实践经验再提炼,进一步丰富了“稻盛哲学”。近50年来,它一直在不断地循环,使管理与哲学、理论与实践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

《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中有两个问题让我感受至深。

第一,人为什么活着?

稻盛先生从正面回答了人生最基本的问题。

2008年10月28日马云先生专程去日本京都向稻盛先生请教“企业家灵魂的问题” ,实质上就是这个人生目的问题。

人为什么而活着呢?认真提出和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我们芸芸众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别人活得更潇洒,至于究竟为什么活着,生活的意义何在?似乎您不必考虑它,也无法深入考虑。

有些人甚至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而误入歧途。

稻盛先生说: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或者叫“净化心灵”、“纯化心灵”、“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都是同意语。再换一种说法,人生目的在于“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 ,因为只有心灵纯洁、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辈子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而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呢?稻盛先生说,他年轻时就立志要把“京瓷”办成行业内日本第

一、世界第一的企业。后来,这一目标得以成功实现甚至超越。世界上好几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的称号,他名满天下,早已功成名遂。

但他深深地感到,这种世俗的名誉、财产和地位并不是生活的真正目的。

稻盛先生认为,人的生命包括肉体和精神(灵魂) 两个方面,人总有一死,所谓“死亡”,可以设想为:肉体留在现世,而灵魂朝另一个世界开始新的旅程。就是说肉体消灭了,而“我”却以“灵魂”的形式永存。

当死亡来临时,你在此生所创造的一切都必须留在此生。名誉、地位、财产,一切只能放弃,只有灵魂,灵魂开始了新的征程。

因此,人从生到死这期间,怎样把灵魂变得纯洁,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成功和失败、幸运和灾难,人生中遭遇的一切事情都可看作上苍对我们的考验,是上苍给我们的“提升心性、磨练灵魂”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由衷感激。

稻盛先生这一观点虽然带有某种宗教色彩,却奠定了他坚持“利他经营”的思想基础。他认为只有抱定这样的人生目的,自己的人生的每一刻才能活得充实,活得精彩,才能把自身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让事业获得持续成功,才能让自己和他人幸福快乐。

第二,人们应该如何度过一生?(WwW.POpo666.COm 泡泡演讲稿)

稻盛先生创建“京瓷”时只有27岁,一个新生的弱小的企业,资金、设备、客户等资源都不足,处于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之中,同行业中有强大的竞争对手,自己又不懂经营,缺乏经验。就像一条小船在航行。它随时都可能被风和浪吞没。企业究竟能不能生存发展,怎样做企业才能顺利发展,怎样做才能避免企业破产,避免员工因失业而流落街头,怎样做才能对得起信任自己、慷慨解囊的股东们,稻盛先生一面拼命工作,一面苦苦思索这一类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此时,稻盛先生读到了安冈正笃写的《命运和立命》一书,就是解说400多年前中国明代袁了凡所写《阴骘录》的一本书 (详见本书第十二章) 。书中的故事和道理让稻盛先生恍然大悟,这就是决定每个人人生的所谓“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 。

在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有许多事情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究竟是自然决定的,还是上帝决定的,谁也说不清,但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与生俱来的命运,降生到这个世界,这一点似乎很难否定。除了个人的命运,还有家庭的命运,我们组织和地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地球的命运等等。

个人的命运根植于这种更大的命运之中。

拿稻盛自己来说,出身贫困;小时候,我的房子被美国飞机炸毁。我小学毕业两次,没能进入理想的初中;13岁时染上肺结核,差点丧命;考大阪大学又落第;毕业时还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进了一家公司,又是连续10亏本、连工资也不能如期发放的企业。这些都不是由他自己的愿望决定的。它们都属于命运的范畴。

但是命运不是宿命,因为决定人生的除了命运的法则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法则,就是:“善因生善果,恶因得恶果” 的“因果报应的法则”。这条法则可由每个人自己掌控。

稻盛先生毕业于理工科大学,从事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工作,信奉科学合理的思考方式,长期来对科学无法解释的“因果报应法则”内心很难认同。同时,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好像也说明“因果报应法则”并不灵验。再则,由于命运要素的干扰,使“因果报应法则”并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明白。

当某人命运不济时,他想些、做些好事并没马上获得好报; 而有的人想了、做了坏事并没立即得到恶报, 因为他命运暂处强势。也就是说,原因和结果往往有时间差。

当稻盛先生苦闷彷徨时,袁了凡的故事给了他一种启示,“原来如此,人生原来是这样的。前面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自己,虽然不清楚,但是,在难以捉摸的命运的安排下,遭遇各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却可以坚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这种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吗。”

稻盛先生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对自己亲身实践的反复深入的思考,不仅相信了“命运和因果法则”,而且认为这才是人生、社会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法则。

稻盛先生说:“命运乃经纱,因果法则乃纬纱,两者交织而成的布就是人生。”

稻盛先生认为,只要坚持“想好事做好事” ,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人生一定会出现转机,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走向。

正因为他将 “因果报应法则”变成了信念,并在实践中忠实地贯彻,使他对事物的判断变得很简单,他的人生和事业很顺利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中还有许多体现人类良知和睿智的精彩论述,但上述两点对我而言,有着拨云见日般的启示,故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无锡盛和企业管理哲学研究会曹岫云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10

近日,读书会的同伴推荐了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让我对稻盛和夫产生好奇,并上网了解了很多他的事迹,使我打开了了解日本企业管理的一扇窗口。以前MBA学的是西方的管理,平时看的也大多数是西方的管理和商业书藉,一直以为西方的管理体系发展最全面,层次最高。读了此书后,有一种感觉是,原来东方的管理还有着更高的境界,西方的管理是“术”,东方的管理上升到了“道”。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很大,是有史以来所有哲学家都尽力回答的问题。哲学有三个基本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存在于此?稻盛和夫在本书中清晰地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这两个问题可能没有认真的思考,但是对于“我们为什么存在”,估计是很多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也就是我活着是为了什么。翻书之前,我也静心思考一下,人为什么活着?人们大概有以下几个理由吧:

1、活着是为了爱。很多做了父母的人都明白对子女的爱。有些劫后余生、大难不死的人也会暂时开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美好,以前追求的名誉地位金钱连粪土都不如。他们心中充满了爱,每一线的阳光、每一片的绿叶、鸟鸣、微风,都是爱的体现,平时在马路边上感到厌恶的嘈杂纷乱,都充满了爱与圆满。托利的《当下的力量》,克里希那穆提的《爱的觉醒》,不就是提倡为爱而活吗?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11

近期黄总给我们推荐了《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从名字上就把我镇住了,作者取了这么一个大的名字作为书名,同时也是提出一个广阔的思考话题,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稻盛和夫确实不是一般人,《人为什么活着》我是第一次读,读了之后感触很深,不由得去了解作者生平。

稻盛和夫,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中,他是年龄最小(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而被尊为“圣”的。

事业成功之余,稻盛和夫《企业家成功之道》、《追求成功的热情》、《敬爱天人》、《愣头青的自传》、《稻盛和夫的应用哲学》、《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等。

我一直是一位喜欢营销的青年,拜读过诸多企业家的成功之路,对马云、柳传志、牛根生、史玉柱等非常佩服。但读了《人为什么活着》,了解了稻盛和夫之后,感叹自己的视野亟待开阔啊。作为一个企业家,稻盛和夫能在有生之年经营两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不仅在管理上有所成就,在管理著作方面也有这么多的贡献,令人心生佩服。

我们每日忙于各自所从事的工作,对于工作中的得与失,成与败,往往会钻进这种表象的篓子,而忽略了站在篓子的外面,进行总结,思考人性。

稻盛和夫在工作管理之余,撰写了众多的管理文献,给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不少帮助,给其他企业家也同样具有参考借鉴。

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种论点: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在书中稻盛和夫的这句话可谓一语惊人。许多中国一线企业家,可以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炼狱,却偏偏经受不住成功的磨难。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像稻盛和夫那样认识到“人生与经营活动是相通的”,没有回到人生和心灵修为的原点去经营企业。其实,正如稻盛和夫在本书中竭力阐发的:人生中信奉的哲学与经营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哲学如出一辙。

稻盛先生的哲学并不是在他成功和成名以后才总结出来的,在他创业之前,在一家亏本企业当科长时,他就已经在工作实践中开始探索人的心态同人生和工作结果之间的关系。当他创业后,就把自己在经营以及生活实践中一点一滴的感悟记录下来,汇编成“京瓷哲学”(后又被别人称为“稻盛哲学”)的小册子,发给员工学习,并与员工一起在实践中贯彻。

稻盛先生在经营实践中悟出了“稻盛哲学”,并把“稻盛哲学”忠实地贯彻于经营实践,使事业获得巨大发展。又把在发展中的新的实践经验再提炼,进一步丰富了“稻盛哲学”。近乎完美的统一。

2008年10月28日马云先生专程去日本京都向稻盛先生请教“企业家灵魂的问题” ,实质上就是这个人生目的问题。

人为什么而活着呢?认真提出和思考这样问题的人并不多,我们芸芸众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别人活得更潇洒,至于究竟为什么活着,生活的意义何在?似乎不必考虑,想思考也深入不下去。有些人甚至迷失了人生目的,因而误入歧途。

稻盛先生说: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或者叫“净化心灵”、“纯化心灵”、“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都是同意语。再换一种说法,人生目的在于“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 ,因为只有心灵纯洁、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辈子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而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稻盛先生认为,只要坚持“想好事做好事” ,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人生一定会出现转机,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走向。

正因为他将 “因果报应法则”变成了信念,并在实践中忠实地贯彻,使他对事物的判断变得很简单,他的人生和事业很顺利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果报应是佛家经典,作为共产党员,我不信佛,但是我们应该行善,与人为善,为客户着想,为公司着想,善待客户,对消费者以诚相待,客户能把货销出去,为消费者做好服务,消费者形成口碑宣传,带动销售,渠道建立了,基础打牢了,生意才会好,企业才能持续长久发展。

信息时代,我们应该找时间为自己充电,理论先行,提高修养,做一名优秀的员工,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篇12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为了什么?"说实在,我活了40年,却从来没好好考虑过这个问题,活着需要一种态度。

有的人死了,我们还活着,这是一种幸福。活着的人都会说出这样漂亮的话:人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虚度光阴。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他在《人为什么活着》一书里深透探析经营哲学中一个又一个的鲜明案例,犹如一个哲学大师娓娓道来。其实,书中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这是我们需要用心感悟的。

稻盛和夫的一生不得不说是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一生创造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我想如果仅仅拥有技术、资金、人才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于他懂得生活的真谛,他在经营企业中融合如何经营生命的完美组合,才使他的人生有如此的辉煌。就说1997年6月,稻盛和夫曾做过一次身体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上了胃癌。他听话之后,很镇定,就像没事一样,只是淡淡的回应了一声:"是癌症吗?"然后,他马上去本州岛西侧的冈山县进行演讲。而在12年后的他,仍然健康的到中国做过一次访问。

从这个事实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其实,人就像一台机器,要不停地运转,才能永远转动着,一旦机器停止转动,就会生锈,甚至变成废铁一堆。哪有机器不出毛病的,只要把它修理好了,就是一台好机器;人也一样,每个人都会生病,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乐观的面对生活,哪怕是癌症,你照样能创造出新的奇迹。

我的老丈人就是这样一个从死神手里活过来的人,医院几次下达回家等死的通知书,但就是他的乐观心态和对生活的不放弃,他从死神的边缘挺过来了。如今,他很快乐地活着,而且活得很有质量。为什么呢?

看了《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人活着需要一种态度。也许你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那就是浑浑噩噩地过完这辈子,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也许你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那你将在人生舞台的每个阶段会创造无数的精彩,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面对这两种人生,你该如何选择?又是怎样经历过来的呢?

面对很多事,面对自己的人生,你的态度很重要。当自己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后,态度决定了最终的结果。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的不如意,有很多不经意的坎坷,我们选择的不应该是放弃或是逃避,而是寻找问题的症结,不管结果如何,你都应该正视,你都应该迎面直对。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最起码的一种态度。

当我们每天走进办公室,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吗?不就是为了赚钱,为了养家糊口吗?其实,你错了,你太单纯了。这是你的一份工作,是你人生中奋斗拼搏的一份事业,只要你以这样的一种态度面对新一天的开始,那你的活着就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至少比别人活得更有质量。即使你的工资少了点,你的职位低了点,你依然活得够精彩。

活着就是活着,像一朵花静静地开,像一滴雨悄悄地落,花开和雨落就是一个很完美的过程,就是一个轰轰烈烈的美丽瞬间,也许什么人都感觉不到,但这就是你人生意义的真实写照!

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多听听花开的声音,多看看雨落的舞姿。